《八年级(上)古文图表式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古文图表式复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八年级(上)古文图表式复习(包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等4篇古文的图表式复习。图表式复习,简洁明了,好看易记。)1生于忧思,死于安乐(战国)孟子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一、举例论证,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名人事例)一排比6人共同点1.出身低微2.历经磨炼,四个方面磨难1、精神方面一一“苦其心志”2、肉体方面一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生活方面一一“空乏其身”4、行动方面一一“行拂乱其所为”3.有所作为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生于忧患)的道理。分论点:生于忧患层层深入二、对比论证(正)个人角度:道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成才)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2、三、得出结论生于忧思死于安乐a.出身低微一列举历史上六个名人事例(共同点)b.经历磨难个体c.有所作为半例论证论证了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做一总结-论证)一领二人处逆境,才能奋发(正面,个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反面,国家对比论证三得出结论生于忧患a.精裨:苦其心志b:内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c:行为:行拂乱其所为d:生活:空乏其身死于安乐1、孟子作品:王顾左右而言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2、文章主旨:本文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和道理论证(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2.愚公移山(战国)列御寇(道家学派代表)列子
3、汤问1、背景一一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心)二、开端1、移山的原因一一“惩山之北,出入之迂也”(堵塞、绕道)三、发展一一智叟阻止:愚公驳斥(情节冲突)人物形象(对比)一愚公不愚一一远见卓识(发展)1道理:一智叟不智一一目光短浅(静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四、高潮、结局一一感动天帝,(首尾响应)移山成功(体现愚公的决心和行动)1、二山之大VS愚公之老对比42、愚公VS智叟13、孀妻弱子VS智叟移山困难衬托愚公的坚毅和执著表现愚公的远见卓识和智叟的鼠目寸光进一步表现智叟“固不可彻”(思想顽固、不会变通)-1、山高无比2、路途遥远衬托愚公的坚敕和执著精神3、缺乏劳力4、工
4、具简陋5、“智者”反对1、出处列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列子(列御寇),道家学派的代表。我们学过的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也出自列子。2、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被感动的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成语: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毂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3.记承天寺夜游(宋代)苏轼一、叙事(第13句).1、夜游的时间一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夜游的地点承天寺3、夜游的起因一一“月色入户”(月色优美、为之心动)二、写景(第4句)无“月”字却处处写月比喻
5、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承天寺庭院中清澈透明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写意画)1、月色一一“积水空明”2、竹柏影一一“水中藻苻”(侧面写月色)突出月色的清澈透明二、议论(第5句)1、两个反问句一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以“闲人”自居一一包含自矜、自嘲、自解(洒脱中的无奈)“闲人”全文“点睛之笔”借景蒋夜游承天寺庭院时的月色美景复杂的情感一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洒脱旷达等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谿达等复杂的情感。4.答谢中书书(书是书信)(南朝齐梁)陶弘景一、感叹开头,总领全文(紧扣一个“美”字)二、分写江南山水景物的美。1 .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静)形体俯视清流(动)J1_.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动)青林翠竹,四时具备静)j光色2 .写晨昏之景变化早晨:晓雾将歇(符),猿鸟乱鸣(动)1I傍晚:夕日欲颓(得),沉鳞竞跃(动)1声响三、总写,以议论感叹总结全文,抒发情感。表达寄情(沉醉)山水的愉悦1、陶弘景:南朝齐梁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居士。有陶隐居集。2、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二3、文章主旨:本文作者用清隽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江南山水之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