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殿试的演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殿试的演变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的融研究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开始于淆,确立于唐,经后续王朝的发展而完善,殿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御试、亲试、廷试二是由皇帝担任考官进行的一场考试,也是科举考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以往对于殿试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个朝代或者某个皇帝在位时期殿试的时间、内容等的变动,没有对其整个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起源、定制、鼎盛与消失、作用,对殿试的发展演变进行探索,并做些粗浅论述。希望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殿试的发展脉络,深刻地理解殿试与中央集权的内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举制度的研究O一、殿试的起源段试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并未形成定制。在历史记载中,殿
2、试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期。关于此次殿试,许多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唐代杜佑的通典中记载道:武太后栽初元年(690年)二月,策问贡士于洛阳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王溥的唐会要中记载道:“我初元年(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太后试贡举人于洛阳城,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王应麟的玉海也提到“我初元年(690年)(二月)策间贡士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这些史料梆详细记载了殿试的时间是在我初元年二月,并持续了很长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参加殿试的人数很多,段试的地点是在神都洛阳的洛阳殿,武则天以大后的身份进行策问,虽然当时她还未称帝,但实际上已掌握皇权,所以和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无异。武则天开创殿试,有其
3、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武则无掌握大权后想要称帝建立政权,需要清除各种障碍,通过殿试选拔有识之士为己所用,是既稳妥又安全的方法。同时,段试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使其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进入仕途,打破了贵族对官僚机构的垄断,成为武则天巩固统治地位的重要力量。其次,武则天重视科举、开犬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广招贤才。武则天在永昌元年(689年)六月颁布求访贤艮诏:“肤虽需分辍寝,日吁忘食,勉思政术,不惮幼劳,而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犯化?必伫材能,共成羽翼。.最后,汉代时期察举制下的策试即由皇帝主持,这种考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发展成为殿试。武则天时通过殿试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百姓和地
4、主阶层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此之后,皇帝亲临举行殿试,逐渐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唐玄宗时段试得到进一步发展。自开元九年(721年)开始,由皇帝亲自参加主持的殿试频繁举行。之所以多次进行殿试,首先是因为边境地区时常1发生战争,国家歪须军事人才。在开元九年(721年)正月唐玄宗曾下诏:“今边境未清,统边须将仍令州府,具以名进,所司遣立限期,随表赴集。朕当亲试,不次用之。.在开元九年举行的这次殿试,为皇帝选拔出了治军领兵的将帅,充实了国家的军事人才。此外,与唐玄宗的个人喜好也有关。玄宗尊崇道教、喜爱文学,段试除了策问,还要考查诗赋的才能,册府元龟载道:“其辞康宏厨科,问策
5、外更试律赋各1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这一时期,以文采选拔进士蔚然成风,殿试在选取进士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到唐后期,受社会局势所迫,在位的皇帝无论其在位统治的时间长短,大多都举行一次殿试,殿试的作用也逐渐减弱。最终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殿试走向了终结,直到唐代结束,再也没有举行过殿试。唐代殿试的出现与衰落,与皇权的强弱以及社会局势有着重要关系,殿试的出现是由于皇帝加强权力的需要,是皇帝与贵族门阀斗争的手段,皇帝通过殿试选拔优秀人才,打破了世家贵族对官僚机构的垄断,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殿试的定制公元960年,宋大祖赵匡旭建立宋朝,不久便开始开科取士,但在宋代开始的十几年里,使用
6、的科举制度仍是唐五代时期延续下来的制度,并未举行殿试,此时的科举考试为两级制.分为解试和省试,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通过省试就可以步入仕途。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宋代才正式采用殿试。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度,成为科举考试三级制中最高的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自此殿试形成定制。宋代首次段试是在开宝六年(973年),进士放榜后,后士笫人徐士康等人击鼓上告,状告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取舍不公,宋太祖在讲武殿对新取进士进行当庭考核时,也发现武济川、三传刘睿最差,恰好武济川又与主考官是同乡,太祖怀疑这次考试存在不公,于是下令重试,并亲自参加,最终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
7、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赐及笫,又赐钱二十万以张宴会。昉等寻皆坐责,厥试遂为常制。虽然此次殿试事出突然,目的在于打击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之人,但却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宋朝开创殿试后,经过太宗、真宗等历代王朝的发展,殿试更加规范。到英宗时,段试的各项规章制度已经趋于完善,成为定制。首先,殿试举行的时间、地点固定化。自尢祖开宝六年(973)以三月覆试于讲武殿,累圣相承,延试率以三月。”南宋时期,沿用北宋制度,但因受战争和局势混乱的影响,时间往后延迟,举办的地点由讲武殿改为集英段。其次,戚试的考生和方法制度化。参加殿试的考生主要是正奏名进士、特奏明迸士以及符合条件的
8、宗室子弟。殿试开始前要“请号”,并以此作为参加的凭证,若丢失则不能参加,入场后要按序就座,由考官发放试题,答题过程中不能交流,结束后,殿试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公布。再次,殿试内容的固定化。在北宋初期,殿试内容以诗、赋、论为主,到神宗时,殿试内容由诗、赋、论改为策问一道,此后,逐渐成为定制,为历代王朝所承袭。最后,为了杜绝作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锁院制度、封弥制、誉录制。殿试之所以在宋代正式确立,形成定制,与空帝笼络人心、加强中央集权密不可分。殿试的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世家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处在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人才储备,加强了君臣之问的联系,
9、维护了王朝稳定。三、殿试的鼎盛与消失殿试自宋代成为定制后,经过辽、金、元三朝的发展变革,到明代达到鼎盛。明代的殿试以皇帝的坑治需要为依据进行完善,皇帝是整个殿试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皇权不断集中的过程中,明代殿试达到高度成熟和完备。明初百废待兴,明太祖为了王朝的稳定,制定和创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机构,但因官员数量紧缺,为了充实官僚队伍,明太祖继续沿用之前的举荐制,让各大臣举荐贤才,通过举荐确实招揽了一批人,但是良葬不齐,明太祖并不满意。为了更好地招贤纳士,他进行科举取士、开设殿试,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明太祖下令特设科举,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
10、众者,待以显授但是好景不长,明太祖在任用和考察选出的士人时发现,他们没有真才实学,于是科举制被罢行,殿试也随之停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最终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才意识到以殿试为最高级别的科举制度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正确途径,对科举考试的时间、内容、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八月初九日次年礼部会试以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为三场其会试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试,为以后王朝的殿试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仁宣时,明代霞试的各项程序才算真正固定下来。仁宣以后,国家政权趋于穗定,殿试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正统至正德年间,共举行28科殿试。在殿试
11、举行的时间上,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起,将殿试举办时间由三月初一日改为三月十五日。在殿试的运行程序上,则延续原耒的殿考、读卷、传胪等固定环节,依顺序进行,并未出现明显变动。自明中期开始,由殿试选拔出的进士成为核心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明后期,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对殿试的程序和规则进行了强化,使其更加完善与成熟,达到鼎盛。明代殿试发展到鼎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考官的选任更加细化。除里帝本人亲自担任主考官外,在开始前皇帝会选任读卷官和执事官两类考官在殿试时负责组织和辅助,考官均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保证殿试的正常运行。(2)程序和仪制更加严格。万历明会典中有专门的殿试仪对明代殿考当日
12、的程序和仪制进行了详细记载:“先期一日,鸿胪寺官设策题案于殿之东,光禄寺备试桌于两尻。至日早,礼部官引贡士人至皇极殿丹墀内,东西北向序立是日,如遇天雨或大风,试桌即移设于两庞。”(3)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时间完全根据皇帝的行程进行安排,地点则是安排在皇宫的主要宫殿,但时间和地点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4)内容更加多元化。既有政治经济问题,也有文化律法问题,不同的王朝侧重点也不同。如英宗殿试策问提道:“天下之道莫要于内治之政修,外攘之功举修内治之政必先千爵赏刑罚,而举外摆之功必本于选将练兵。”总之,毁试的内容不再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更加多元化。5)结果更加具有公平性和权威性。皇帝对殿试拥有
13、绝对的把控权,创设了殿试读卷官回避制度,保证了殿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殿试的发展与皇权的强化紧密联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经过历代的发展在明朝达到顶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此时所建立的各项制度梆是为加强皇权服务,联试作为科举考试制度中皇帝参与最多的一级,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曳帝笼络朝臣.巩固统治的有效工具,对明代皇权的加强具有重要意义。清朝入关后,基本效仿明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顺治元年。诏以三年夏四月初一日殿试。初五日传胪。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清代殿试直接沿袭了明代的基本模式,后经过康熙、痛正两朝的调整与改进,在乾隆朝达到成熟与完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试的考
14、生提供补试机会。只要考生说明缘由即告殿”,就可以为其提供补试机会。其次,要求更加严格。策问和对策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字数最少也要千字以上,必须当天完成。最后,问卷更加公正。“清初用红木戳将读卷宫官衔、姓名印于卷末阅卷时轮阅他人评阅之试卷,就各桌上相看,俗称转桌。殿试的成熟与完备,对清代人才的选拔、史学的倡导起到了积极作用,满足了皇帝的政治需要,稳固了皇权。到清中后期,许多文人在策问时以讨好皇帝为目标,使殿试逐渐腐朽和固化。在各种压力之下,科举制在1905年正式废除,殿试也随之废止。四、殿试的作用殿试的产生与消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殿试的发展演变过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需要、皇
15、帝喜好等因素紧密相关,不仅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超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殿试的产生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考试的组织和流程更加规范。皇帝亲自主持股试,选拔和任命殿试合格者,使考生成为1天子门生二强化了皇权,保证了考试结果的公平;其次,霞试的主要形式是策问,策问的题目更加多元化,涉及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选拔了经世之才,充实了官僚队伍,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最后,殿试的制度化不断加强,使考生不再黜落,缓和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有效地咀止了世家贵法对寒门子弟的打压,为塞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五、结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不是和封速社会体制一同诞生,但却与封建体制同时衰落。毁试作为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段试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们改进与完善当今的考试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