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创建文书评论机制开启公开互动模式.docx
《201805创建文书评论机制开启公开互动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05创建文书评论机制开启公开互动模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创延文书评论机制开启双向互动模式让公众充分行使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论文提要:司法公开宗旨之一,在于保障当事人及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以下简称四权)。裁判文书公开作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之一,充分保障了知情权,但对民意表达、公众参与、监督途径保障不够。本文以补强保障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以下简称三权)为主线,沿着反思、剖析、构思三个步骤展开,利用网络开放、平等和高效的优势,创建文书评论机制,拓展文书平台功能,实现从单向公开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本文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分析四权关系入手,简述平台存在的问题,体现三权保障不够,缺少双向互动渠道。鉴于司法公信力的构成关系,表明双向互动的重要性
2、。进而寻找原因,根源在于主观、制度、本质上都未重视。二是从分析受众入手,寻找公众司法需求,在于保障三权,期待能有与法院平等对话的平台。鉴于网络监督的重要性,转变保障三权理念,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开辟表达渠道与创设监督私信。三是从分析文书评论的必要性入手,增设平台评论及回应功能,兼具监督、舆情、管控等功能。鉴于网络的复杂性,需要从技术上做一些处理:针对网络匿名风险,采取实名制评论;针对法院工作人员评论的特殊性,应与公众分别在内、外网评论;启用短信提醒服务,方便相关人员及时知道评论内容并回复。通过文书评论机制,形成多渠道、立体式的司法参与,实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的司法公开价值!全文共99
3、77字。主要创新观点:1、评论。实现从单纯公开到服务公众的转变,改变以法院为中心推进司法公开的现状,让文书公开平台变成服务公众平台,法院积极回应公众的司法需求,让公众积极参与司法公开,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2、拓宽监督途径,统一反馈平台。实现从单向公开到双向互动的转变,让文书公开平台兼具评论、回应的互动功能,公众可以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监督法院工作,检验审判质量。3、研判舆情。以文书为线索,可知案件的评论情况及发酵趋势;以人为线索,可预测人的心理及行为,通过舆情跟踪和处理,有效应对舆情危机。4、管控评论。网络言论自由应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有必要进行管控。首先,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其评论是否公
4、开。其次,针对可公开的评论进行审核,对于不宜公开的,予以屏蔽、标记。5、间接实名注册。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方式,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注册,或用支付宝账号登录,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实名认证。6、分内外网评论。法院工作人员在内网评论,主要为探讨法律适用;公众在外网评论,主要为发表意见、建议及法律问题。7、实时短信通知。通过手机短信,即时向承办法官等相关人员发送文书评论内容,使其关注评论动态,并提醒早日回复内容。以下正文:司法公开目的是保障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以充分实现,促进司法权廉洁、公正、高效运行。随着文书公开平台建设的推进,针对裁判的多种质疑、争议也从各种渠道传播开,法院该如何正视和引导好
5、舆论?如何开展有效、积极的司法互动方式?如何顺应公众的司法需求,拓宽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法院需要积极融入并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调整优化公开平台功能。一、反思:司法互动,文书平台美中不足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次使用“知情权”一词,取代宪法中的“新闻自由”规定。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认为:“知情权是人类尊严、平等和公正的和平之基础J”是公民参与、良好治理、行政效率、问责制和打击腐败、新闻媒体和新闻调查、人类发展、社会包容及实现其他社会经济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所谓司法知情权,”是指公民了解和知悉司法机关政务信息、办案信息和司法人员信息的权利”。“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衍生于“知情权”,四权
6、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浑然一体。其中知情权是基础,如果没有知情权,则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能实现。如果没有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吕芳、小丁翻译:关于推进知情权的亚特兰大直言与行动计划,载http:高飞:公民司法知情权要论,载中州学刊5015年第10期,第65页。效果会大打折扣。表达权是核心,其余三权或为前提,或为延伸;如果没有表达权,知情权与参与权都是空的,监督权也无法实现。如果没有监督权,知情权和表达权基本上失去了意义。只有可知情、可表达、可参与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监督。基于“知情权”保障,我国一直在力推“司法公开”;若要补强“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有必要探索“司法互动”;实
7、现以司法公开、司法互动促进司法公正,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效果。图1:四权关系示意核心:表达权r司法互动参与权JI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口基础:知情权I司法公开J(一)现实问题:文书平台缺乏司法互动日前,笔者特意访问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每份文书右侧边上有“留言”按钮,但点击后跳至登陆页面,经多次尝试后,仍无法进入注册页面,相当于文书评论功能尚未开通。如今的网络技术,已经能轻松实现信息公开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但现行裁判文书公开网站仍停留在单向公开环节,公众无法进行留言及反馈等互动活动,显然对三权保障有所欠缺:1、公众无处表达意见。每篇文书后面并无评论功能,无法进行留言、回复等双向互动活动。当公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05 创建 文书 评论 机制 开启 公开 互动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