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及其应用.docx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及其应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供需失配”“内容失焦”与“个体失语”问题,影响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发展的质量。Stephen和Deborah开发的“美国社区学院员工发展需求分类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贡献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基于这一模型构建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三维模型”及其应用策略,立足“供需匹配精准识别”“项目契合”与“系统运作”四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案。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三维模型;需求近年来,随着一批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教师发展的重心由过去的国家级、省级制度化培训开始转移到学
2、校内部制度与非制度化相结合的发展项目中。从“培训”到“发展”的概念婚变以及注重学校层面教师发展项目的功能,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试图着眼微观层面的渗透,践行“制度与非制度相结合”以及“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但鉴于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事业起步晚,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建立、理论层面的建构,还是实务层面的实践,均缺乏成熟、系统的成果,进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发展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精准识别教师发展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灵活的教师发展计划,是高职院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在需求。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供需失配”“内容失焦”与“个体失
3、语”(-)“供需失配”:教师无法获取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资源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覆盖全体教师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工作,“全覆盖”意味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来源、不同部门的教师都能够受益于教师发展项目;“一贯性”意味着教师从入职到退休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受到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但也正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设计和执行上的复杂性。高职院校教师主要由普通高校硕博士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专家两大主体构成,这些教师以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分布于不同的专业和部门,从事着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此外,教师与管理梯队中存在着新入职人员、中层干部、专家型教师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
4、群体。在如此复杂的组织人员构成背景下,单一类型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资源必然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已有研究揭示了高职院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安排僵化,难以应对高职院校教师“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多重角色。当制度化的教师发展项目与教师真实的需求不匹配时,制度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出现“制度错配”或“制度倾斜”问题。“供需失配”问题出现的原因除客观上的资源紧缺之外,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项目顶层设计不当、组织结构科层化严重等主观因素。(-)“内容失焦”:已有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既然教师发展项目的供需不匹配,那么学校作为“供给侧”所实施的既有项目质量如何呢?有关
5、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了全国或部分地区新任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兼职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专业发展情况。这些研究结果一方面肯定了专业发展项目实施的正面效果,但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教师发展项目内容的适切性问题,如“没有合理规划设计教师成长导航图开发特色项目少,不能量身订制具体项目服务于所有教师”;“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难以将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对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导”;等等。从行政效率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统一规划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并无不妥,因为这种统一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过程管理。但统一的核心是“全盘管理”,并非“全盘一致”。缺乏群体针对性和过程系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将导致资源的
6、无序分配与低效投入,最终演化为增加教师负担的“行政任务”。(三)“个体失语”:教师个体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话语权与参与度教师个体的话语权问题同样是影响专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还属于被动型、他塑型的态势,教师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应有的话语权。那么教师个体的“失语”为什么会出现?它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失语群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的工具。失语群体理论起源于埃德温啊登勒和雪莉河登勒夫妇(EdWin&Shir1eyArdener)的研究,最初的失语群体理论集中体现在女性群体当中。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为:女性与男性对世界的感知不同;男性的感知系统居于统治地位;为实现社
7、交目的,女性必须把感知模式转换成男性接受的表达方式。尽管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为女性群体,但是我们不妨将这一假设推广至更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中,去考察具有同样失语特征的社会群体及其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的“失语”现象也存在着类似的前提假设:I教师个体与教师专业发展决策者对专业发展的感知是不同的,一个站在自身利益的视角,一个站在组织利益的视角;教师专业发展决策者居于统治地位,因为他具有发展资源的处置和分配权;教师个体为了能够获取有限的发展资源,就必须主动融入到已有的专业发展制度环境之中。如果不能认同和融入,就意味着失去了组织发展资源,尤其是其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的成分。可以看出
8、,教师个体“失语”的深层次原因来源于资源占有及其背后的权力不对等。而客观上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处于弱势的教师群体不得不适应和融入已有的制度框架。久而久之,适应”与“融入”的群体行动消磨了个体争取话语权的努力,进而导致院校教师发展项目无法充分体现一线教师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隐藏在组织内的、隐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需求。如何精准识别并提供有效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克服“供需失配”“内容失焦”“个体失语”1?StephenRostekWDeborahJeanK1adivko(以下简称“Stephen等)开发的“美国社区学院员工发展需求模型”(StaffDeve1opmentNeedsMatrixMode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教师 专业 发展 三维 模型 及其 应用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