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docx
《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伊涛(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30)一、引言当代人若要了解和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最直接和便捷的一种方式,就是借助于史料前去阅读先贤当年写就的文章,还有后世学人写出的相关书籍。阅读的缘起,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积极主动的摸索,那便是经由他人的推荐介绍,或是纯然为了满足兴趣爱好,或是肇因于特定的事功需求,难有统一的标准。到底要了解哪些先贤的思想,阅读能产生怎样的效用,亦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会表现得毫无规律可循,但特定的思想出现在特定的场域,有时恰恰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儒学理论,诞生在明代,流传至今,原本并不与当代的司法实践相关,因为司法实
2、践的核心要义是落实和执行法律,但两者恰恰基于特定的事由实现了绑定,于是就为司法实践的内容拓展和思想史的司法书写提供了契机。事情发生在2023年,地点是山东省某看守所。当事人甲曾以生产和销售门窗为业,原想扩大公司规模,便通过各种方式向银行贷款,后来却无力还贷,出逃外地,经银行以他此前涉嫌骗取贷款为由报案,被警方立案侦查并抓获。初入看守所时,他因惧怕接下来的审判乃至服刑而惶惶不可终日,经代理律师推荐,由家属购买,并由看守所工作人员转交,开始阅读关于阳明心学的各种书籍。时隔不久,他便以坦然的姿态积极认罪,深感阳明心学给他带来了光明。同室还住着乙和丙。乙涉嫌假冒商标而被追查,每日都焦虑不安,总是拿着苍
3、蝇拍乱挥,且不管眼前有无蚊蝇。甲曾借据阳明心学询问,你是否认为自己犯了罪?乙回答,我知道自己犯了罪,但我痛恨举报人。甲又言,既然犯了罪,迟早会受到惩罚。如果没有人举报,你的犯罪后果是不是会更严重,所以你应该感谢举报你的人。乙思考再三,不再乱挥苍蝇拍,开始借书阅读。丙涉嫌故意杀人,非常清楚法律后果,时常不吃不睡。经由甲的开导,他坦然悔罪,不再焦躁。阳明心学成了三人的每日必修课,区别于那位律师长期以来一直基于喜好在阅读,他们在进入看守所之前则从来不曾接触过,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便相互讲解,交流心得。除了当事人甲的代理律师,此番事例还引起了其他律师和相关学者的关注。各方在2023年上半年曾以召开专题会
4、议的方式进行探讨。至此就需要追问,阳明心学缘何能够助推当事人认罪悔罪?古代是否存在类似事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会有何寓意?毫无疑问,三位当事人每次进入阅读情境,都会在有意无意间就跨越了自古至今超长的时空距离,甚至还会打破古人话语与当代司法的历史壁垒,直接化古人思想为今时思考的质料,尤其是在相互交流时,更是会让古人话语成为今人话语的组成部分,促使古与今实现严丝合缝的对接。有必要强调的是,尽管他们身在官方看守所,但他们的阅读只能归属于民间阅读的范畴,因为他们只是肇始于律师推荐和室友带动才萌生了阅读的意愿,而不是看守所做刚性要求,即他们原本其实并不以阅读阳明心学作为必要。恰恰正是因为民间阅读出现在
5、了看守所,直接促使阳明心学可以助益于司法实践。这难免就需要追问,阳明心学在司法实践中到底会展开怎样的叙事?民间阅读又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和涵义?如果说看守所之外的整体社会环境中原本就酝酿着各界对阳明心学的阅读需求,那就还需要追问,看守所之内的阅读是否会因为牵扯着法律问题而全然区隔于看守所之外的阅读?因阳明心学早已属于可以供各界共同阅读的公共产品,本文对它的内容做出梗概展示,即便不能透视清楚三位当事人内心的全部思考,至少可以借着他们的已有表现,在一般理论的层面上针对犯罪问题做出阐发,同时揭示出阳明心学何以会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三位当事人涉嫌犯罪明明各有各的原因,反倒都能借着阳明心学坦然认罪悔罪,必是
6、因为能从阳明心学中捕捉到共同的思考信号,因此就为一般理论的写作提供了可能。二、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与犯罪问题的阐发探究阳明心学,免不了需要关注王阳明本人,他早年曾与当时的其他士人一样,无不借着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居于正统地位的朱熹学说谋求成圣成贤,只是后来却走上了批判的道路。1(P296-299)转型的首要发朝,当是针对大学所说,致知在格物。2(P256-257)朱子曾言:格即尽,眼前凡所接应的都是物,格物须是穷尽事物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五)解释大学时,还曾强调:格即至,格物即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3(P23)阳明则认为:格即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传习录上)更是曾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7、。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学者指出,如果说格物致知的主旨在于寻求知识,填作心灵的内容,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日积月累,的确可以让心中积累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关键问题是,知识越多是否等同于道德人格越完善?知识不完备的人难道就不具有善良的心?甚至可以说,道德境界高的人其实不见得拥有渊博的知识。阳明所言无非是要强调,善源自道德意志的发动,所有道德行为都要发源于完善健全的道德人格。如果说道德人格原本就是纯善无恶的,那么在完善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对外在知识的寻求就不是必不可少的To4(P254-258)所格所致一旦尽在人心,那便是心外无理,或者说心即是理,直至心外无物。阳明曾言:夫人者,天地之心
8、。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传习录中)朱本思曾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答: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岂惟草木瓦石,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传习录下)就此不难看出,一旦反身向内,任由内心的灵明喷薄而出,活脱脱地洒向万事万物,便可把万事万物皆视为我心善念的载体乃至化身,目光所到之处就无不是善念。另外,阳明游南镇,一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学 司法 叙事 民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