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知识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一、作者资料老舍: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分:fn(分外)fen(分开)更:geng(三更半夜)geng(更加)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二、字词理解铺:PU(铺路)pu(店铺)间:jidn(中间)jidn(间隔)腊月:农历十二月。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万不得己: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截然不同:形容事
2、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万象更(geng)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三、课文解析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以时间为序,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其中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些日子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最能表现北京的独特习俗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读着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语言的特点.2、文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3、春节的三个高潮是:除夕、元旦、元宵。北京的
3、腊八,家家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准备过年,有三件大事儿,分别是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4、“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说明腊八蒜色味俱全。四、问题归纳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2、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
4、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课文讲的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的,莫过于这五天了。相比之下,其他的日子显得有些寻常,没必要一一详述。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土A建儿,即使没要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拄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
5、才是买玩意儿一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荏的时候。”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语言充满浓浓的“京味儿”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第2课腊八粥一、作者资料腊八粥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沈从文创作丰富,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被称为“乡土文学之父”。主要作品:小说边城长河石子船等;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6、。二、字词理解匙:Chi(汤匙)shi(钥匙)咽:yn(咽喉)yan(咽下)ye(呜咽)劲:jin(费劲)jing(劲敌)搅和:混合;掺杂。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不消说:不必说。三、课文解析1、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四、问题归纳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运用排比的修辞,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侧面描写,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7、。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1) “合拢”形象的写出了熬腊八粥时将材料放在起煮的特点。(2) “糊糊涂涂”本义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文中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3) “叹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煮粥时发出的声音,表现了腊八粥的诱人,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嚷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叹气”“嘟嚼”运用拟
8、人的修辞,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和嘴馋。4、“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一一要是真的干红率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1)这一段是八儿的心理活动描写。其中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和他的天真与嘴馋,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5、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
9、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了八儿的嘴馋和可爱,也反映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第1段“把小米、饭豆朝嘴里塞灌呢!”第3段“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第5段-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第13段“栗子己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
10、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五、课外拓展1、腊月宋陆游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2、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例: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
11、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3古诗三首寒食1 .作者介绍韩翔: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姗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0著行韩君平诗集,2 .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借古讽今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3 .字词解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五侯:权贵豪门4 .译文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
12、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5 .鉴赏全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迢迢牵牛星1.诗歌介绍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2.字词解释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擢(ZhU6)伸出,抽出。素:白皙的。札(zhd)札:织机发出的响声。机杼
13、(Zh1):织机的梭子。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零:落下。盈盈:形容清澈。脉(m)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3 .主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4 .译文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5 .使用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这些叠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朗朗上口。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
14、现于纸上,是极难得的佳句。十五夜望月1 .作者介绍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主要作品:_ff1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2.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好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邃速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2 .字词解释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冷露:秋天的露
15、水3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4 .鉴赏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课外积累:1、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