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直报怨非对等复仇.docx
《论以直报怨非对等复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以直报怨非对等复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以直报怨mF对等复仇兼与张明辉老师商榷【文学争鸣】经典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环境,而在后世的理解中呈现出多义性。汉人董仲舒倡“诗无达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对文学经典多义性的一种表达。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虽然语言平实简洁,但由于时代殊隔,在某些章节的理解上颇有争议。2023年3月7日本版刊发的文章“以直报怨”辨正,就是作者张明辉老师对论语“以直报怨”章细致研味所作的解读。但是“以直报怨”是否能等同于“以怨报怨”,似乎仍有探讨的空间。论语宪问载,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张文着重阐述了“直”字具有相
2、当(相值)、对等的含义,因而他认为,“论语中的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但它强调的是对等复仇,不因怨恨而加重报复”。此说有一定道理。然而“怨”在本章中是否有“仇怨”义,是佐证张文观点的关键之一。按说文:“怨,恚也。”“恚,恨也。”可见其本义偏向于“怨恨”。论语中“怨”字共二十见分属十五章。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其中,“怨”字均偏向于“怨恨,而非“仇怨”。因此,张文所谓“报仇”或“复仇”的说法有待推敲。此其一。再者,怨恨如何能够衡量,以至于“对等
3、”,这也是一个难题。要知道,德(恩惠)与怨(怨恨)都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可以对等的事物,并没有能够判断是“对等复仇”或是“加重报复”的“天平”。因此,“直”能否解作“相当、对等”值得怀疑。察张文所举“直”作“相当、对等”解诸例,亦佐证了这一点。如文中所引管子山至数秦律十八种金布律等,是数量方面的“对等”;所引法律答问吕氏春秋孟夏诗经柏舟等,是说判罚与罪行、爵禄与身份、婚姻双方的相当,但其“相当”语义偏向于“匹配”义,而非“对等”义。此其二。按,“直”,说文曰“正见也”,在论语中凡二十二见分属十六章。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再如
4、,“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其义均与“正直”“直道”相关,因此武汉大学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说“孔子贵直或直道”(论语发微),“直”或“直道”正是孔子所肯定的品质。此其三。综上,张文既未体察“怨”与“直”在论语中之含义,也未考虑抽象概念如何对等的问题,所谓“对等复仇”的说法恐怕也不能成立。诚如张文所言,“用公平正直报怨到底是如何报怨”,这似乎难以理解。在本章中,“德”与“怨”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因而我们可以译作:有人问“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答“那用什么回报恩惠呢”。可见孔子是不支持“以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以直报怨 对等 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