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0 年)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一、行业背景及专业现状2(一)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2(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2二、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2(一)总体目标2(二)建设项目31、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 式32、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3 3、以“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 水平的实训基地4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55、建设研发平台,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基地、职业技能培训
2、和技能鉴定中心.6三、建设成效分析7(一)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质量的-FI* 7(二)实训室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真实再现职业氛围8(四)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技能人才8(五)加强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保障条件8(一)人才培养定位准确8(二)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8(三)专业实训基地初具规模9(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系列成果9(五)校企合作使“产学研”模式初见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行业背景及专业现状(-)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
3、。尽 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 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八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年 均增长10%,经济总量居全国各工业部门之首,“九五”期末2(MM)年我国食品工业实现 工业产值8369亿元,到“十五”期末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203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到20%。目前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9.6%,就业人数达403.7万人,占全国 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7.3%,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和新特征,
4、对食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能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检验与 质量管理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科教育,它更强调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生产一 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尽量“零距 离”对接。因此,2000年以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模糊或尚未真正形成共识的阶段。究其原因,一 是大多数专业教学计划和内容尚在延续原有本科或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二是高水平食 品营养与安全专业教师
5、缺乏,尤其在高职院校,引进能推动专业建设的高水平的专业带 头人存在困难;三是至今仍未形成人才培养的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二、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总体目标构建以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 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再现生 产环境和技术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 专业教学资源库。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打造成为高职食品类专业的示范基地,广州市 乃至广东省高职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食品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 格鉴定基地,以及营养食品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基地。(二)建设项
6、目1、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1)建设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 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 素质等方面得到社会高度认可。(2)建设内容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 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 联系规律
7、,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 为3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或模拟生产实习,如食品安全评价 及检验、食品功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功能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训练等;第二阶段在校外 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在校外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的顶岗实习。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 模式。a.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 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b.采用“问题
8、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增 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c.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e.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 用能力。2、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1)建设目标到2010年使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30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15人;职 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在消化吸收和转移专业先进技 术、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
9、提高;造就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的教学高手, 教学评估达到优秀的教师占80%;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 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使具有食品安全师、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的“双 师型”教师比例达90%;孕育一批能承担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科研课题的创新强手, 使承接科技开发课题的高级职称教师数达到80%o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声 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2)建设内容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其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 建立使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20 天,取得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不少
10、于1项。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 具体计划见表K表1 教师下企业计划企业类型下企业任务教师人数获取证书营养食品生产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学习食 品安全的管理:参与生产技术 研究开发32人获得营养师资 格证书;5人获得 食品检验工(高 级)、2人获得食品 安全师证书。食品安全检验单位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学习新的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参与实际 检测工作3食品加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管理工作;学习 生产工艺技术3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3年内引进食品科学 方向理论造诣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1名;引进分析检测专业的精通精密仪器分析、 熟悉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程序、有检
11、验机构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1名,引进营养食品加工 方面的骨干教师1名。“培优、促新”,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每年安排23名教师外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23名教师参加国内专业技术培训班; 同时,加大专业内部培训,每学期组织“技术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至少1期;制订优秀 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另外, 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3、以“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 术水平的实训基地(1)建设目标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
12、的食品安全检测与营养食品加工技术综合性高 水平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食品检验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生产性实习的要求。同时, 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2)建设内容依托现有“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加食品分析和营养食品 加工等设备的台套数,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检测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的实操训练;通过 院级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申请各层次研究课题,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提 高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把 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脉搏;同时,加强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探索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 多渠道与国外同领域进行交流,
13、如交换学生。与校外食品单位或公司合作,共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综合实训室,加强对国际 检测标准的吸收和应用,提高实训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全按企业和检测机构的管理模 式进行运作,扩大对社会的检测服务规模和范围,学生不仅接受国际最新检测技术的训 练,而且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训练,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教学的组织规范、质量管理等标准,探索 与企业产学合作的长效模式,探讨校企办学管理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1)建设目标构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功能食品加工两大技能
14、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 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 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使食品营养与卫生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专业核心 课程成为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化学、营养配餐与评价 等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建设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尤其是广州市食品行业进行 调研,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 人才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应具有 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食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食品检验与质
15、量管理、营养食品加工等3个核心模块化课程群。改革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a.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加工技术类课程和检验与质量安全管理类课程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b.完善课程内容的整合。 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贴国内外食品行业技术前 沿,融合行业成熟技术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 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重点抓好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理化分析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 能食品加工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突出实践训练,使之技能显著、案例丰富、形式活泼、科学实用。5、速设研发平台,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1)建设目标建设“食品安全检测”和“功能食品加工” 2大研究平台,力争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10万。建设期间,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0篇,科研成果 转化率明显提高。建设成为公共营养师、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等职业 技能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培训人数达到15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