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析锂、电极表面钝化膜的增厚、可循环锂量的损失、活性物质结 构的破坏等现象均可导致锂电池寿命的衰减。其中,负极是引起电 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衰减的主要 原理,并提出了几种减少容量衰减的方法。电池容量衰减的机理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过。电池容量衰减的影 响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电极表面副反应引起的可循环锂量的减少; 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质的减少(如金属的溶出、结构的破坏、材料的相 变等);电池阻抗的增加。而负极与上述衰减机理中的许多影响因素 均有关系。一、负极衰减机理研究进展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虽然其他负极材料
2、,如合金类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广泛研究, 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进,关于其容量 衰减的机理分析较少。因此,关于负极衰减机理研究的多是关于石墨 材料的衰减机理。电池容量的衰减包括存储及使用时的衰减,存储时 的衰减通常与电化学性能参数变化(阻抗等)有关,使用时除电化学性 能变化外,还伴随有结构等机械应力的变化、析锂等现象。1.1负极/电解液界面变化对于锂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变化被公认为是引起其负 极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锂电池在初次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在负极表 面还原,形成一层稳定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钝化膜(简称S日膜)。锂离 子电池在其后的存储及使用过程中,负极/电解
3、液界面可能会发生变 化导致其性能的衰减。LLlS日膜的增厚/成分变化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功率性能逐渐降低主要与电极阻抗的增加有 关。电极阻抗的升高主要是由S日膜的增厚及成分和结构的变化引起 的。由于表征方法以及测试条件的差异和限制,不同研究机构的结果 不尽相同,因此S日膜的具体成分很难确定。根据已有报道,S日膜的 成分主要包括无机(Li2CO3 LiF)和有机(CH2OCO2Li)2 ROCO2Li ROLi 两类化合物。在使用或者存储过程中,SEl膜的成分及厚度并非一成 不变。由于S日膜并不具有真正的固态电解液的功能,溶剂化的锂离子 可以通过其他的阳离子、阴离子、杂质、电解液的溶剂等仍然可以迁
4、移通过SEI膜。因此,在后期长期的循环或者存储过程中,电解液仍 会在负极表面分解反应,导致S日膜的增厚。同时,由于负极在循环 过程中一直处于膨胀收缩状态,表面SEl膜会发生破裂,产生新的界 面,新界面会继续与溶剂分子、锂离子反应,生成SEl膜。随着上述表面反应的进行,在负极表面形成电化学惰性表面层,使得部分负极材料与整个电极发生隔离失活.导致容量的损失S日膜成分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在电池体系中会不断发生溶解和 再沉积的动态变化。S日膜在一定条件(高温、HF、膜内含有金属杂质 等)下会加速膜的溶解及再生,引起电池容量的损失。尤其在高温条 件下,SEI膜中的有机成分(烷基碳酸锂等)转化为更稳定的无机
5、成分 (Li2CO3 LiF),导致S日膜的离子导电性降低。正极溶出的金属离子 经由电解液扩散至负极,在负极表面还原沉积,单质的金属沉积物催 化电解液的分解,从而使负极阻抗显著增加,最终导致电池容量的衰 减。通过添加高温添加剂或者新型锂盐提高S日膜的稳定性可以延长 负极材料的使用寿命,进而实现性能的提升。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石墨材料储存性能也不尽相同,人造石 墨在高温下的存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人造石 墨中锂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天然石墨中的锂含量呈线性下降的趋势。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lR)测试结 果分析,高温存储过程中,天然石墨表面L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衰减 主要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