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刍议 精品.doc
《中层管理-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刍议 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层管理-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刍议 精品.doc(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刍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陈吉生论文提要:我国当前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存在立法抽象、原则、没有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整体构建的缺陷,导致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为完善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民事诉讼法应遵循主管法定、利益保障、合理分流、司法最终解决等原则,对民事主管制度作出科学、系统的规定。采取概括式立法与排除式立法的方式,合理确定我国法院民事主管范围,明确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分工、衔接关系。以保证审判权的统一、正确行使,并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及时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主管直接体现了审判权的空间范围,由于在民事诉讼中,审判权与诉权总是并行不悖、相互
2、作用的,因而审判权的空间范围也就是当事人的诉权的空间范围。完善法院主管制度,明确法院主管范围,对于保证法院正确、及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当事人依法、及时行使诉权以寻求法律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法院主管也涉及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分工关系,反映了国家对于诉讼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态度。由于利益冲突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及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多元化,人类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从而形成一种满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互补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体对这种多元化的需
3、求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近现代以来,更经历了从以国家司法权集中统合取代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到以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DR)即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缩写为ADR)的意译。ADR概念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现在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或机制的总称。目前,国际上对ADR应包括哪些程序制度仍存在较大分歧,但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用术语,这一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已经或正在对传统法学产生重大影响。参见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1998年版,第420页;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全方位地辅助、替代诉讼审判的发展过程。参见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8页。在当代一些法治国家,由于纠纷与日俱增的激长,造成法院超负荷运转,以至积案如山,形成“诉讼爆炸”,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司法资源和充分利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诉讼至法院的纠纷越来越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亦将要或已经出现了“诉讼爆炸”。因而,如何合理确定法院主管范围,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
5、决机制的作用,整体构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时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也是研究法院主管制度时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我国当前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立法过于原则、抽象,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定。民事诉讼法对法院主管制度规定得相当原则,即第三条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从该规定来看,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只要是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均属民事诉讼范围。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受到
6、政府政策的强烈影响,许多财产关系的产生和变更,如企业财产的无偿划拨和调配,均直接由政府政策、命令所引起。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虽然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因政府政策而引起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因房改政策引发的房屋权属纠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纠纷也属于民事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引起的纠纷,但由于是政府政策、命令所直接引起,法院实际上很难处理。因民事诉讼法规定过于笼统,而有一些纠纷显然是不能或不宜由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来解决,因而长期以来,最高法院运用大量的司法解释和个案批复对法院主管问题作出规定。这种法院主管范围由法院自己说了算的做法
7、首先在法理上难于找到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也存在所作规定前后不一致、随意性大的问题。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9月21日公布实施的关于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暂不受理的通知的规定,对于因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欺诈、操纵市场等行为引起的民事赔偿案件,“因受目前立法及司法条件的局限,法院暂不予受理”。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XX年1月15日公布实施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对于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赔偿纠纷案件,在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对虚假陈述行为进行调查并作出生效处罚后,法院予以受理。这两个司法解释公布的时间前后相差
8、不到四个月,但一个规定不予受理,另一个规定予以受理,而规定予以受理的却又规定只受理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的一种类型。在没有颁布新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三个多月前受立法及司法条件的局限,三个多月后就不受立法及司法条件的局限了?既然同为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为何只受理其中的一种?这些问题确实令人费解。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民事纠纷本应由法院主管,却被拒之门外,而某些本应由其他机关或组织处理的案件,法院却予以受理,并因此造成了一些纠纷同时被两个机关或组织作出了不同处理的情况,严重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规定某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层管理-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刍议 精品 中层 管理 我国 法院 民事 主管 制度 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