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语言使用的5大技巧.docx
《舆情语言使用的5大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舆情语言使用的5大技巧.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舆情语言使用的5大技巧网络媒体日益发达,公众话语权空前普及并呈现强势特征。舆情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就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推手。一些地方政府不熟悉舆情回应的语言要求,习惯性地采用官话套话,常常给公众造成掩饰错误的感觉。如何有效发布信息、表达态度,成为考验地方政府舆情处置的重要因素。技巧一:区别公文语言与媒体语言政府部门在舆情回应中,需区别公文语言与媒体语言。公文汇报的主体常常是领导干部,汇报内容常常是为完成某项任务、各部门和各级人员做出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而媒体语言侧重以事实和细节取胜,弱化领导职位和角色,更加体现对公众的关切。政务舆情回应因面向公众,在语言应用方面更应考虑大众传播的要求。例如,2
2、017年宁波“11.26”爆炸事件发生后,政务官微发布的事故情况通报共243字,其中220字写的是各级领导重视。通报还非常细致地罗列了各级领导的职务、姓名,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却仅寥寥数字。显然,这样的行文不符合舆情语言的要求,在传播方式、信息渠道多元的今天,这种信息发布看似展示了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形象,实际上是在透支影响力和公信力。技巧二:舆情回应切忌官话套话舆情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经常因通报的语气、表述、修辞不恰当引发次生舆情。就某一事件表态时,尤其是因自然灾害、生产安全、暴力袭击等导致的伤亡情况,切忌官话套话。套路表达会使舆情处置部门在处置舆情中显得冷漠僵化,典型的如“家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舆情 语言 使用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