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到晶体管.docx
《电子管到晶体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管到晶体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电子管到晶体管19461957电子管又称真空管。1904年,英国弗莱明发明的二级管,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 权。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产生电 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 荡的电子器件。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管的发明简介说起电子管的发明,我们首先得从“爱迪生效应”谈起。爱 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 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一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 丝就会产生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 里来的
2、?爱迪生也无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注册了 专利,并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后来,有人证明电流的产生是 因为炽热的金属能向周围发射电子造成的。但最先预见到这一效 应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英国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弗莱明。此后不久,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 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 一只真空三极管.这一小小的改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它 不仅反应更为灵敏、能够发出音乐或声音的振动,而且,集检波、 放大和振荡三种功能于一体.因此,许多人都将三极管的发明看 作电子工业真正的诞生起点.电子管的问世,推动了无线电电子学的蓬勃发展.到 1960年前后,西方国家的
3、无线电工业年产10亿只无线电电 子管.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 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 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 一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A屏级(阳极)K阴极GflB极灯丝 接地典型的双三极管电子管的优缺点由于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发热量大、寿命短、电源利用 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的缺点,现在它的绝大部分 用途已经基本被固体器件晶体管所取代,但是电子管负载能力强 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所以仍然在 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电子
4、管的种类(-)按用途分类:可分为电压放大管、功率大管、充气管、闸 流管、引燃管、混频或变频管、整流管、振荡管、检波管、调谐 指示管(电眼)、稳压管等。(二)按电极数分类:可分为电压放大管、三极管、四极管、五 极管、六极管、七极管、八极管、九极管和复合管等。三极以上 的电管又称为多极管或多栅管。(三)按外形分类:分为瓶形玻璃管(ST管)、“橡实”管、筒 形玻璃管(GT管)、大型玻璃管(G式管)、金属瓷管、小型管(也称花生管或指形管、MT管)、塔形管(灯塔管)、超小型管 (铅笔形管)等多种。(四)按内部结构分类:可分为单二极管、二极管、双二极三极 管、双二极管极管、单三极管、功率五极管、束射四极管
5、、束射 五极管、双一极管、二极五极复合管、又束射四极管、三极 五极复合管、三极六极复合管、三极七极复合管、束射功率各 处室等多种类型。电子管的兴替早在30年代,人们已经尝试着制造固体电子元件.但是, 当时人们多数是直接用模仿制造真空三极管的方法来制造固体 三极管.因此这些尝试毫无例外都失败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体积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由于电 子管的体积大,而且在移动过程中容易损坏,越来越多的表现出 其的弊端,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和开发电子管的可替代产品,随着 后来的晶体管的出现,已越来越多的机器不再使用电子管,晶体 管的出现是人类在电子方面一个大的飞跃。1948年6月的一天, 在美国贝尔实验室
6、的一个房间里,一架样式很普通的收音机正在 播放着轻柔的音乐,许多参观者在它面前驻足不前,为什么大家 都对这台收音机情有独钟呢?原来这是第一架不用电子管,而代 之以一种新的固体晶体管。晶体管(transistor)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 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 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做为电流 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如Relay switch)不同处在于晶体 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 中的切换速度可达IOOGHz以上。1948年6月30日,美国贝尔 电话研究所正式宣布:世界
7、上第一只晶体管研制成功。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在3040年代先后进 入贝尔电话研究工作,都从事着固体物理理论的研究。肖克利早 在1939年提出“利用半导体。”而不用真空管的放大器在原则上 可行的。布拉顿和巴丁在开始研究晶体三极管时,采用了肖克利 的场效应概念,但实验屡次失败。两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 巴丁又提出了表面态理论。根据这一新的原理,在1947年12 月23日的实验中,他们终于取得了意义重大的成功。巴丁和布 拉顿把两根细金属丝置放在楮半导体晶体片的表面,其中一根接 通电流,使另一根尽量靠近它,并加上微电流,这时,通过楮片 电流突然增大起来。这就是一种信号放大现象。罗伯特 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管 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