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三角宗族制与农业耕作系统.docx
《浅谈珠三角宗族制与农业耕作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珠三角宗族制与农业耕作系统.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宗法制度的故乡本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起源于氏族公社,盛行于西周。尔后,虽然几经改变,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前后依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随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宗法制也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明代以后,作为越人故地的珠三角等东南地区,宗族组织反而更加盛行。得益于商业化的一些单寒家族,冲破宗法制为官宦世家所垄断的藩蒿,也修坟墓祠堂、撰写族谱、置族产,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宗族组织因而趋向民间,逐步庶民化,普及化。宗族制在珠三角的兴起和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机缘是因应农业耕作系统的需要。农耕系统与宗族制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各自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一、珠矶巷移民与宗族制的建立自秦
2、始皇遣大军进入岭南起,虽不乏中原土民零星地移入珠江三角洲,但他们皆多在三角洲的边缘台地居住,旨在避开洪水的淹没,一如石器时代的聚落分布。据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的考察,番禺北部台地,即为汉晋居民点所在。这些南来的北方土民对传播中原先进的汉文化作出了贡献。然而,他们并没有对珠三角进行有效的开发。直至宋代,集团性的移民源源迁入,即所谓珠矶巷的移民不断移住,珠三角才得到初步的开发。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近年编著出版的珠三角各市县的地名志看,移住于珠三角内部沙丘的主要是珠矶巷移民。正由于珠矶巷移民月并手脏足地开发,珠三角这一栖息于历史角落的荒服之地才被唤醒。所谓珠矶巷移民,就是北宋末年,靖康(1127年)之乱
3、时南迁珠三角的北方土民。因金兵南侵,宋室迁逃,偏安杭州。朝廷官宦、士大夫也纷纷南移。随隆佑太后来赣南的一路数万人,沿赣江的上源章水继续南来。他们跨过南岭寄寓南雄。这些士大夫就道时所携带的随行人员和族人,以及邻里乡党,经在南雄地区暂住之后,便下;贞水,入北江,顺江而下,移住珠三角。据当地族谱,如罗氏族谱等文献记载,从南雄珠矶巷移住珠三角的一次集团性的移民中,便有33姓97家。关于这些人的家世,没有官宦世家的记载。至于一些因商、因官,或因流徙,而卜居当地者,也曾“蝉连而居,并有在宋元建祠堂、置族田的记载,但这些家族并不能世代相承地保持其显赫的地位。宗族制在珠三角没有普遍推行。未见以恪守中原宗族制自
4、诩者,却有士族与土人合流的先例。世为罗州刺史的新会冯融,本是燕主冯弘之裔,以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婚于俚(宋后改称黎)族首领冼氏女。后来冼冯氏家族成为独霸一方,历梁、陈、隋、唐四代而未衰的大族。唐初冼冯氏之孙冯盎所有地方二千余里,奴婢万余人,珍玩充积。珠三角各大族以中原高贵血统相标榜,是在明代以后的事。明中叶,珠三角的单寒小姓在当地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们感到自已存在的价值,于是也仿效大族建立起宗族组织。这就冲破了传统的宗族制与庶民隔绝的藩篱,使原为名门大姓所垄断的宗族制走向民间,成为庶民的组织。庶民子第通过入学、科举而仕宦的道路,跻入统治集团。明中后期活跃于政坛的珠三角籍官僚,如伦文叙和
5、伦以训,以谅和以诜父子、霍韬、李待问等,就分别从农民、鸭户、冶铁户等社会底层出身而出任朝廷大臣或地方高级官僚。顺德梁储更是入踞正德朝宰相。他们相互援引、互相攀附。例如,正德9年(1514年)梁储充会试考官,擢霍韬为第一;礼部尚书霍韬倚重佛山梁焯和番禺王用仪。这一新兴的官僚士绅集团更是大倡宗法制,竞相叙谱追宗寻祖,都说是源于中原名宗大族,迁自南雄珠矶巷。如伦氐望出京兆,黄帝臣伶伦之后;霍氏,望出太原,周文王之叔虔(因封于霍,亦称霍叔)之后等。各大族迁自珠矶巷之传说,更编演成美丽动人的故事,自明代起盛传不衰,妇孺皆知。新贵宗族附会的族谱,敷张成故事传说,传说又成为后来编写族谱的依据。有谱牒以尊祖,
6、自可立祠堂以敬宗、置族产以睦族。在建构谱系中,对始祖的附会、对祖宗的粉饰,几乎成为修谱的通病,非珠三角所独然。唯同姓不同宗者,采取虚立名号、联宗通谱、建立共同的宗佻继承关系的作法,本是传统宗族制所禁忌的,在珠三角却公然盛行。宗族管理经济的功能日益扩大与加强,宗族拥有族墟、族店、码头、族窑等产,沙田的承垦与管理更是宗族经济的重心。这些经济活动的主旨为筹集祭祀和恤族经费,这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传统的道义经济。更甚者,一些居住相邻近的寒姓单家,也以抽签、占卜方式来确定共同的姓氐并且虚拟共同祖先,合同组成一宗族。虚拟宗族的流行成为珠三角宗族制的一个特点,这与以父系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传统宗
7、族制迥异。珠三角宗族制的变异,与其出于功利,适应当地农耕系统的需要有密切关系。较之于传统的宗族制,它属于变异的亚种形态。二、因应湿地农耕系统的需要珠三角是一块亚热带富饶的湿地,属于海洋经济范畴,具有开发的潜在优势,其自然生态得天独厚。水量丰沛,热量充裕,适宜水稻,尤其适合种植蚕桑、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西江带来云贵高原广袤的表土,在珠三角这一浅海湾的边缘淤积成大面积的淤泥质的、且不断向海域伸展的滩涂,可以开辟成肥沃的沙田。但是,也存在台风及由此而引起的暴潮的袭击,尤其是洪水和内涝频繁,通常每年有五次洪水,即农历三月的头造水、农历四月的八水、农历五月的龙舟水、农历七月的七夕水和农历八月的中秋水。
8、其中龙舟水的威胁最大。洪水过后,积为内涝,洪、涝成为农业开发的主要障碍。珠矶巷移民进入珠三角之时,一些可避开洪水淹没的丘陵高地及周边的台地,已经为土著居民和前期零星移入的南来土民所占据。珠矶巷移民的出路是因地制宜,治理滨海涂滩,建立起滨海湿地农耕系统。在参考、利用江南治理沼泽地经验的基础上,珠矶巷移民逐步建立了一种水陆交相作用的农业系统。通过兴修大堤、基围,既可防洪涝,又可利用潮水涨落,进行排灌;堤围还可束水归槽,促进下游流沙的淤积,人为地制造了更多的沙田。治理湿地的水陆交相作用的农耕系统,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一客观要求是珠三角宗族制产生的特别重要的因素。当然,为了取得入住权、土地开发权,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珠三角 宗族 农业 耕作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