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docx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黄山东麓的歙县,清代有位著名文学家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因山水想得意文章。如何将山水收之案头,做好山志这块得意文章,笔者思考已有时日。笔者认真研读了1988年版黄山志以及其他新编山志,并结合司空山志的编纂实践,对新编山志体例章法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想法,现述之于后,供修志同仁参考。一山志篇目结构的继承与创新地方志篇目自古以来大都采用纲目体,山志尤盛。1988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是获得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的志书。由于出版最早,因而黄山志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轮山水志的样板之作,后来出版的山志体例篇目与之大同小异。这本具有代表性的黄山志为了创新,篇目一改传统,采用了章节体。说
2、是章节体,实际上只有篇章,并没有设节,就直接到条目。现择取一段为例:第一篇,胜景。第一章,名峰:莲花峰、光明顶、炼丹峰、石门峰、天都峰第二章,怪石:吼狮石、龙虎斗、龙头石、醉石、老鹰石第三章,奇松:迎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第四章,云海章下为何没有设节?显然是因为各章之下峰峰独秀,石石怪异,松松斗奇,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联系。如果我们继承旧山志的传统体例,将这种章节体改为纲目体,大类为纲,小类为目,逐个景点为条目,体例结构便成如下样式:景观。名峰:莲花峰、光明顶、炼丹峰、石门峰、天都峰怪石:吼狮石、龙虎斗、龙头石、醉石、老鹰石奇松:迎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显而易见,
3、恢复纲目体,事以类从,纲举目张,条目独立,非常得体,首轮黄山志章节体硬性加上去的篇和序词纯属画蛇添足。重修黄山志恢复了纲目体,而且在志稿评议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但是,从评议稿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依然没有根本改变1988年版黄山志体例结构的缺陷,也就是说仅仅是从形式上取消了篇和章的序号,反映的内容仍然是松散的,没有整体性,让人看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应验了那句俗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看起来是个内容问题,实际上是体例问题,即形式没有做到为内容服务。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笔者与会的书面意见就提出将“旅游事业下的主要景区移到风景名胜(即景观)”之下,先综述景区,后分述景点,这样综分结合、点
4、面结合,既有整体,又有个体。此外,笔者心中早就酝酿着另一种方案。笔者原在编纂司空山志时,曾读过明朝人写的司空见闻录,该书结构上将司空山按5条上山路线编写,采用一线串珠的方式,将沿途景点按线路和方位记述,整体性非常好。当时设计司空山志篇目时就曾想以这古老的5条路线设置篇目,但考虑到志书横排竖写,之前又没有看到任何一部新编山志是这样的结构,就没有付诸实践。没想到在黄山志稿评议会上,笔者无意间发现T分民国22年(1933年)庐山志篇目复印件,该志的篇目就是按旅游路线设置志体的,如纲之二:山川胜迹,下分山北第一路、山北第四路、山南第一路、山南第七路。回来后,笔者购买了该版本的庐山志,发现这种篇目形式正
5、与司空见闻录的结构一样,采用一线串珠的形式记述景点。欣喜万分,终于找到了早就想运用的一种山志体例形式佐证。今日之山志体例如何设计?重点在于整体反映景观面貌。笔者认为应博采新旧山志体例设计之长,可以概括山志体例设计的四要素:一是点,景观分点;二是类,景点分类;三是片,景点分区;四是线,景点分线。点是记述的核心,是志书条目的主体。根据不同的山形结构特点,可以形成三种体例形式:一是景点归类式。有的山体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所有景点都在T景区,就可采用景点分类式,将景点分为石、松、洞、泉等类别,事以类从记述。二是点面结合式。有的山自然分成几个独立的景区,规模宏大,则应先分区,后分点,或先综述景区,后分述
6、各个景点,组成点面结合体式。三是点线贯通式。有的山景点自然形成线状,即使不是线状,任何游览区都是有游览线路的,按线路设计体式,非常适合读者和游览者的思维方式,按旅游线路一线串珠记述景点,景观整体形象将清晰鲜明。二山志行文宜用“快笔大凡自然风景区都是大自然大手笔形成的,修志者将其收于案头,同样需要大手笔以真方法做真文章。黄山志概述说:狮子林前旧有一联: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意为黄山之美,非言语所能表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识人间真有此奇景。描述黄山的文字,都没有达到“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文出景生,山等同辉的境界。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修山志如何使用穷峰峦之形胜,尽烟云之变态”的行
7、文走笔方法,做好山志这块大文章。古代方志理论多以志书序跋的形式来论述。修山志用什么笔法,历代编修的黄山志序跋均有所论及,其中清代王士祯作黄山领要录序说得最为精彩:志者,史之属也。志录山水与史录人物虽各有体,然人物、山水皆有形有神。如何懒陆录传神,以庄笔为之,则郁而不畅。惟以快笔写之,旁见侧出,则飞腾耸峭,举无遁形而神理出焉。史家快笔,千古推子长。假道云泉,借资松石,安在不可传其神于阿堵乎?.于鼎之录黄山也,别出机杼,别具丘壑,一洗志家格套之陋,驰骋纵横,任其笔之所之,而情理以生,惟其快而已!王士祯从于鼎黄山领要录行文走笔的风格中总结出修山志要使用“快笔,而不能用志家格套之陋的庄笔,不能不认为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体例 章法 继承 创新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