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耕望的治史特点.docx
《浅析严耕望的治史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严耕望的治史特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是治中国中古史的大家,专长于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他治史以严谨著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备受史学界推崇。关于严耕望的治学方法,他所著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书已经做了具体的阐述。本文在对严耕望治史三书及其它著作研读的基础上,试图对其治学方法加以总结。一、师承与治学方法的形成严耕望先生治史具有精密的考证和宏观的通识相结合的特点,刘健明曾言:感到先生除精于考证外,更佩服先生的通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这种特点多是在前辈史学家的影响下,在读书治学过程逐渐形成的。严耕望认为对其治学影响特别深远的老师有三位,即小学时的冯溶生、中学时的李
2、则纲和大学时代的钱穆。冯溶生是他小学的算术老师,他认为研究问题能深入、能精细、不敢一步虚浮,这种作风,大都得之于少年时代的数学训练,这是溶生先生之赐!虽然冯溶生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严耕望在后来治史考证方面能够十分精密,是受到冯溶生师的影响。李则纲则把严耕望引到治史的道路上,使其在治史中有宏观的通识。严耕望在高中读书时代就决定从事史学研究,治学方向的较早选定必然会对此后的阅读和思考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李则纲师的影响下,严耕望阅读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各种著作,具有了比较开阔的视野。严耕望谈及李则纲的影响时说:得到则纲师的引导,广泛的吸取新知识,境界得到开阔,对于史学也渐有宏观的通识倾向。严耕望自在武
3、汉大学时就受教于钱穆先生,后来成为钱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O钱穆的教导对于严耕望的治学路径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钱穆讲”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这使严耕望对这两门学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研究历史地理和制度史的道路。钱穆早年以考证著称,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是其早年考证的代表作。而钱穆治学也具有宏观的通识,严耕望回忆说:先生教人治学,常常强调要向大处远处看,切忌近视,或规模太小。钱穆的治学具有把微观的考证与宏观的通识相结合的特点,用今天的话来说,钱穆所提倡的是宏观和微观交互为用。他自己的工作便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国史大纲以三十万字概括了中国史的全过程固然是宏观
4、的大手笔,朱子新学案以百万言分析朱熹一人的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则更是微观的极致。严耕望治学受钱穆影响很深。严耕望先生后来进入史语所工作,史语所是考证学的中心,在这里他又受到考证的训练,对他的著述也产生了影响,他说:基本上,一点一滴的精研问题,不失史语所的规范。但意境上,较为开阔,不限于一点一滴的考证。所以每写一部书,都注意到问题的广阔面,因此规模甚大,但仍扎实不苟。二、精密的考证方法严耕望除了直接受教于钱穆等先生,而且研读一些史学大家的著述,对其治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史学家中,严耕望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钱穆和吕思勉四位先生,称他们是现代史学四大家。余英时认为严耕望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
5、,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吕思勉。他在史学上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对于专精和博通,严耕望在治史经验谈中开篇便论述这一问题。专精和博通与考证的精密和宏观的通识则是相辅相成的。严耕望所具有的专精和博通的治史素养,使其在治史特点上具有精密的考证和宏观的通识相结合的特点。严耕望曾言,”惟余所长,仍在精核缜密一途。严先生之言主要是指其在考证上的精密。历史记载有真有伪,史学的研究需要以考证为基础。要想考证的确凿可信,必须有丰富的史料作证据,有所谓孤证不立。严耕望先生治史考证精密,史料丰赡,证据确凿。精密的考证是严耕望先生治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严耕望 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