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 纲至行在,奏日:“金人不道,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帝,抚 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人对,言日:“今国势不逮 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 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声南,纲言: “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 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日:“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 则足
2、以据中原而有东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金人将乘间以扰, 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 ”帝然之。而汪伯彦、黄 潜善阴主扬处之议。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 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或日:“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 ” 纲日:“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会侍御史张浚劾 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 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材料二: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弹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 而宋岂
3、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然纲居相 位仅七十余日,其谋数不用,独于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 不及,何高宗之见与人殊哉?纲虽见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 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霉移而从之。(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 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B.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 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C.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
4、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D.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 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甲子”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中“丙辰中秋” 的“丙辰”,同是用干支来纪日。B.文中的“东南”指地处东南方向的江浙一带,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 胜中的“东南”所指接近。C.文中的“扬州”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扬 州”,处于宋金对峙的前线。D.文中“裳裾”的“裳”,与离骚中“集芙蓉以为裳”的“裳”含义 一致,指的是古人所着的下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5、一项是()A.李纲上奏高宗,指出国难当前之际,君臣应该担当起迎还被扣押的徽、 钦二帝,安抚国家的大任。B.当高宗还都之意有所动摇时,李纲直言皇帝下诏不久,答应留驻中原, 怎可出尔反尔、失信于民。C.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高宗准备召还河东经制副使傅亮, 李纲决定用辞职来据理力争。D.黄潜善、汪伯彦因排挤李纲而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李纲因为张浚的弹 劾,在位七十七天就被罢相。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译文:(2)纲虽见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译文:14 .材料二认为“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请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阅读 宋史 纪事 本末 李纲辅政附 答案 解析 译文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