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高催乳素血症诊疗规范.docx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高催乳素血症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高催乳素血症诊疗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催乳素血症诊疗规范高催乳素(PR1)血症是指血清PR1水平异常升高(25ug1),是临床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占不孕妇女的15%20%,常导致无排卵、闭经、不孕、溢乳和性腺功能减退。一、催乳素的化学结构PR1为单链多肽,由19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2OOODao由腺垂体后侧翼的泌乳细胞分泌。PR1与生长激素(GH)同源(均属生长泌乳素族),结构类似,都有泌乳作用,但在人类,只有PR1与泌乳有特异的关系。在妊娠和产褥期也只有泌乳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垂体分泌PR1的泌乳细胞与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可通过染色明显分开。虽然泌乳细胞占垂体细胞的40%50%,但PR1的含量却仅为GH的1%,因此,人
2、类PR1的提纯相当困难。PR1的基因定位在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受转录因子Pit-I的调节。在血中以游离方式存在,半衰期20min,被肝和肾代谢清除。PR1与其他糖蛋白激素FsH.1H一样,也是由很多不同生物活性和免疫活性的分子组成。用生物和免疫方法同时测定PR1的结果有差异,起初发现它们的分子大小不同,进一步化学研究表明,它们的结构也不同,包括糖基化、磷酸化程度和电荷的变化。非糖化单聚体的PR1是有活性的激素,也是循环中主要的PR1分子,占分泌激素的80%,它们的生物活性和与受体的亲和力均最高;而大分子的PR1是糖基化的二聚体,生物活性很小;多聚体(大大分子)的PR1可能是糖化的PR1分子彼此
3、结合或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它们的生物活性很低,可能与受体的亲和力低。糖基化降低了PR1的生物活性,但并未相应地降低它的免疫活性。因此,任何时候PR1的生物活性(溢乳作用)和免疫活性(免疫分析)都是结构不同的一组PR1分子综合作用的体现,免疫分析的结果并不总能反映PR1的生物活性。故而,部分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可没有闭经、溢乳,而相反部分闭经、溢乳患者却PR1正常。PR1的受体广泛分布在机体的多种器官组织内,受体基因定位于5P13-14。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一方面受PR1水平的上、下调节,这有利于靶细胞不受PR1浓度剧烈波动的影响,保持受体功能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受其他激素的调节,雌二醵、GH上调P
4、R1的受体,GnRH、T4、HCG糖皮质激素等下调PR1的受体,这有利于机体内分泌功能的相互协调。二、PR1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控PR1促进乳腺的生长发育、乳汁的合成和泌乳。此外,PR1可直接影响黄体功能,维持黄体细胞膜的完整性及膜上1H受体的数量,参与调节黄体合成孕酮(P)的过程,包括促进脂蛋白与膜上受体形成脂蛋白受体复合物进人细胞,经溶酶体降解后释放出胆固静,为孕酮生成提供底物,降低孕酮的分解,因此,适当的PR1是维持黄体功能所必需的。PR1升高可缩短基础体温的高温相,孕酮的合成降低,部分不孕症的黄体功能不全(1PD)和P水平低就可能与PR1升高有关。同样,PR1过低也会抑制P的合成。体外实
5、验也表明,孕酮的合成取决于PR1的浓度。但高PR1血症并不影响雌激素(E)的合成。PR1刺激肾上腺DHEA-S的合成,雄烯二酮上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结合能力降低。垂体分泌PR1主要受下丘脑多巴胺的抑制,多巴胺可直接作用于垂体的泌乳细胞干扰PR1的转录。垂体有高亲和力的多巴胺受体。血中PR1升高可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提示下丘脑多巴胺和垂体PR1之间存在短反馈调节机制。而多巴胺除受PR1水平的调节外,也可通过负反馈抑制酪氨酸转变成多巴胺而控制自身的分泌。其他抑制PR1的因素有V氨基丁酸(GABA)和组胺,后者通过组胺H2受体的中介而发挥作用。目前,尚未发现PR1释放因子(PRF),但促甲
6、状腺素释放激素(TRH)、5羟色胺、血管肠肽和肠促胰酶肽、类阿片肽、P物质(SUbStanCeP)、neurotensin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催产素、加压素、ga1anin能刺激PR1释放,但它们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三、高催乳素血症的病因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病因较多(表5-1)o某些生理状态,如夜间睡眠、高蛋白高脂饮食、妊娠、哺乳、刺激乳头乳房、性交、过饱或饥饿、应激和神经紧张等,都会引起PR1轻度升高。表5-1高催乳素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病因机制生理性妊娠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房哺乳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抑制多巴胺应激系统减少多巴胺的刺激运动睡眠垂体病变垂体肿瘤:微或大催乳索瘤,
7、腺瘤,阻断下丘脑多巴胺的运输和(或)下丘脑柄阻断GH和PR1的分泌垂体炎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空蝶鞍综合征Rathke囊肿浸润性疾患(肺结核,肉瘤样变)生长激素腺瘤分泌PR1促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分泌PR1垂体损伤/退化垂体受压垂体浸润下丘脑病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增加下丘脑TRH的分泌和降低其代谢肾上腺功能减退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少,对抑制PR1下丘脑损伤或受压分泌的作用下降多巴胺合成减少药物抗精神病药(酚嚷嗪类,氟哌陡醇,抑制多巴胺释放苯丁的类,利培酮,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氟西汀,舒必利)催吐药(多潘立酮)抗高血压药(甲基多巴,钙离子拮抗药,利舍平)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制剂雌激素维拉帕米蛋白酶抑制药刺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性 生殖 内分泌 疾病 催乳素 诊疗 规范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