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MRI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MRI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docx(5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吉林省MRI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各医院每台MR扫描仪应具有每年由各管辖市区计量检测部门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第一部分MRI检查前准备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解剖部位和器官疾病的检查,应根据临床需要以及MRI在各解剖部位的应用特点选择。(二)禁忌证: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除外起搏器为新型MR1兼容性产品的情况;2.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3.妊娠3个月内;4.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有下列情况者,需在做好风险评估、成像效果预估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后慎重考虑是否行MR1检查。1.体内有弱磁性置入物(如心脏金属瓣膜、血管金属支架、血管夹、螺旋圈
2、、滤器、封堵物等)时,一般建议在相关术后68周再进行检查,且最好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2.体内有金属弹片、金属人工关节、假肢、假体、固定钢板等时,视金属置入物距扫描区域(磁场中心)的距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且建议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3,体内有骨关节固定钢钉、骨螺丝、固定假牙、避孕环等时,考虑产生的金属伪影是否影响检查目标;4,可短时去除生命监护设备(磁性金属类、电子类)的危重患者;5.癫痫发作、神经刺激症、幽闭恐怖症患者;6.高热患者;7.妊娠3个月及以上;8.体内有金属或电子装置植入物者,建议参照产品说明书上的MRI安全提示。二、MR1对比剂使用注意事项(一)核对受检者
3、基本信息及增强检查申请单要求,确认增强检查为必需检查。(二)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受检者签署对比剂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S)按药品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对比剂。(四)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需留观15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病情许可时,受检者应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五)孕妇一般不宜使用对比剂,除非已决定终止妊娠或权衡病情依据需要而定。(六)尽量避免大量、重复使用轧对比剂,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减少发生迟发反应及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可能。(七)虽然轧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慎重做好预防及处理措施。三、检查前准备(一)核对申请单,确认受检者信息、检查部位、目的和方案。
4、(二)确认有无MR1检查禁忌证。(三)对于有相对禁忌证及危重患者,做好急救准备。(四)告知受检者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呼吸配合等。(五)受检者检查前更衣,确认无铁磁性金属物品(如推车、病床、轮椅、手机、手表、钥匙、首饰、硬币等)被带入扫描室。(六)婴幼儿、躁动等不合作患者检查前给予药物镇静。(七)做好增强检查前准备工作。(A)做好MRI检查意外救治准备工作。(九)根据具体检查项目做好相应检查前准备。各部位MRI检查技术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1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一般情况下,T2W1序列:TR2OOOms,TE
5、80130ms;SE或FSET1WI序列:TR300800ms,TE20000ms,TE3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1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1AIR)T2W1(颅脑适用):TR800010000ms,TE80130ms,T120003000ms;F1AIRT1Wi(颅脑适用):T1600-900ms,TR为T1的2.53.0倍,TE30mso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第二部分颅脑一、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三
6、)方位及序列:以轴面为主,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T2W1T1WKF1AIR-T2W1序列,TIW1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fs)-T1W1序列o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2,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TIW1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冠状面垂直于大脑矢状裂并平行于脑干。3.功能MR成像(functiona1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1ityweightedimaging,SWI)、MR波谱分析(magne
7、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1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IWI。(四)技术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层厚20%,FOV(200240)mm(200240)mm,矩阵256192TR、TE.T1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轧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O1mmo1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五)图像要求:1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3.覆盖全脑。二、鞍区MR1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
8、: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三)方位及序列: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轴面为辅。平扫序列包括:1矢状面TIW1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2.冠状面T2WI、T1WI,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增强扫描序列:1非垂体微腺瘤的鞍区病变:可行常规增强扫描,选用冠状面、矢状面fs-TIWI序列,辅以轴面扫描。2.垂体微腺瘤:行动态增强扫描,常选冠状面,不加脂肪抑制,时间分辨率1030s期或更短(根据设备性能条件设置,应保证图像分辨率满足诊断需要),时相6期,总扫描时间2mino动态增强扫描后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加或不
9、加脂肪抑制均可。(四)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薄层、小FOV、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03.0mm,层间隔层厚1%,FOV(180200)mm(180200)mm,矩阵256224对比剂使用:静脉注射轧对比剂,非垂体微腺瘤病变采用常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0.10mmo1/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垂体微腺瘤以23m1/s流率注射半剂量(0.05mmo1kg)o(五)图像要求:1清晰显示蝶鞍、垂体、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等结构,矢状面及冠状面最大化显示垂体柄长度;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不影响鞍区影像诊断。三、颗叶与海马MR1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
10、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三)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三维T2W1或F1AIRT2W1,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斜轴面T2WI、T1WI、F1AIRT2W1,扫描基线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2.矢状面T2WI:双侧分开定位,平行海马走行。3,斜冠状面二维、三维T1WI或F1AIRT2WI,T1W1推荐使用具有反转恢复预脉冲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质对比,扫描基线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增强扫描序列:轴面、斜轴面、矢状面和斜冠状面T1WI。(四)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5mm,层间隔层厚1%,三维序列层厚2mm,FOV(20
11、0240)mm(200240)mm,矩阵256224o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轧对比剂。(五)图像要求:(1)题上回、题中回、题下回及海马等结构清晰显示,海马边缘清晰锐利,可以满足体积测量要求,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脑脊液搏动伪影不影响颗叶及海马的观察。四、脑桥小脑角MR1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S)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二维薄层T2WKT1W1F1AIRT2W1或三维T2W1水成像、三维T1W1序列,显示颅神经的三维亮水序列还可采用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AG
12、PC线,扫描范围覆盖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2.冠状面T1WI、T2W1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脑干。3.矢状面T2WI、T1W1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T1WI序列,必要时加扫三维时间飞跃(timeoff1ight,TOF)序列或三维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T1W1高分辨序列扫描。(四)技术参数:以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为基本原则。二维序列层厚2.03.0mm,层间隔层厚1%,三维序列层厚0.31omm,无间隔扫描,FOV(200240)mm(200240)mm,采用层面内插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轧对比剂。(五)
13、图像要求:1脑干、延髓、部分脑神经(如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颅内段)、细小血管等结构清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3.需要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患者,需提供三维T1WI、三维T2W1水成像、三维ToF序列的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u1ti-p1ane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图像,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4.后处理图像应清晰显示靶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五、颅内动脉三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S)方位及序列:轴面三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
14、描范围以WiIIiS环为中心,上至脐脓体顶,下至枕大孔,或包含靶血管区域。扫描基线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成角。(四)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9。25。,矩阵320256,FOV(200240)mm(200240)mm,层厚0.815mm,无间距扫描,三维块34个重叠20%30%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和层面内插技术。(五)图像要求:1显示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管及Wi11is环血管;2.三维动脉最大强度投影MIP血管图清晰。六、颅内静脉二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15、。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S)方位及序列:二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选择斜矢状面扫描,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10。20。夹角,使大部分静脉血管走行与成像层面成角,从而产生流入增强效应,扫描范围包含两侧乙状窦外缘。也可选择冠状面扫描。(四)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50。70。,矩阵320224,FOV(200240)mm(200240)mm,层厚102.0mm,无间距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颌颈部)。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技术。(五)图像要求:(1)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直窦等静脉血管;(2)三维静脉M1P血管图清晰。七、颅内血管三维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ed,PC)MRA(一)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二)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S)方位及序列: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范围包含全脑或RoI。(四)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选最小,矩阵320192,FOV(200240)mm(200240)mm,层厚1.2mm,无间距扫描。流速编码值570cms(比目标血管最大流速高出20%)o应用流动补偿、脂肪抑制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及层面内插技术作为可选辅助技术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