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征文论述5篇汇编.docx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征文论述5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征文论述5篇汇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征文论述5篇汇编“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征文(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这里的人民主体地位是指 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人民在依法治国中处主要地位,起主要作用。 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人 民也在法治中自我约束、遵法守制。为什么说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首先,由于人民拥有国家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人民 是治理国家的主体。近现代法治国家是伴随着近现代民主政治形成、 发展起来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建基于对关于“国家权力归属于谁” 这一问题的回答:国家权力属于组成这一国家的
2、全体成员,即,人民 拥有国家主权。这一判断带有公理性质。它是不容置疑,不容反对的。 与之相应,其他任何关于国家权力属于君主、国家权力属于某个机构、 国家权力属于某个组织或某个政党之类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人民拥有 国家主权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人民也是治理国家、处理 国家事务的主人。这就是本源意义上的民主。在这一意义上,人民必 然是治国理政的主体。依法治国作为体现现代民主和文明的治国理政 的一种特定方式,也必然要以人民为主体。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根本性制度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一一决定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所有的社会成员主体资格平等、社会地位平等,所有
3、的社会成员都属 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时间、人力、 物力等成本代价的限制,若是由人民中的所有成员都直接行使国家管 理权却是不现实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地 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中,无论民众的民主意识多么强烈,也不可 能由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行使国家管理权力,不可能由所有的社会成员 都担任执掌公共权力的各机构的领导职务,不可能由所有的社会成员 都从事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处理。所以,这就需要探索一个既能够保证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治国理政、又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治国理政中 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成本代价、以至在现实中切实可行的国家制度形 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
4、导下探索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创建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中的一项根本性政 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成原则 是,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并赋予其立法权、重大人事任 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在这一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构。其代表人民全体行使 上述四大权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处理国家重大政务、事务。我国 当代所要全面推进的依法治国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上、尤其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的依法治国,这就必然要 求也必然体
5、现人民在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第三,法来自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所以,人民是依法治国 的主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法,并非来自人 民之外的某个机构、组织的命令、强制,而是源自人民自己的意志。 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由于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成员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们通 过特定的程序、规则对未来的各种事务加以讨论、协商所形成的对未 来事务加以处理的共同的意见、方案,代表着全体人民对这些未来事 务处理的意志、意愿。这些意见、方案就是未来人们处理政务、事务 的依据、根据,就是法。这种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据、依据的法来自于 人民的共同意志,所
6、以,人民理所当然地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依法治国中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人民通过代表大会立法,通过有序参与立法,表现自己管理国家 的意志,体现主体地位。要确保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就必 须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履行立法职能,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 功能,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使人民代表大会在立 法中确实起主导作用。在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会议性机构的整体职 能的同时,还必须发挥人民代表个人在参与立法起草和修改法律中的 作用。这要通过建立在立法中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 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等方式加以保证。立法是要体现人民对未来政务、事务处理的意见、意志。
7、在充分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在立法过程中越是广泛地吸收 人民群众参与,就使最终被制订出来的法律越能充分地体现人民的意 见、意志。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 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 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 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保障公民的各
8、项权 利,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坚 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这就 要在一些重点领域的立法中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首先,要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 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其次,要推 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制度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基层民 主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 反腐败国家立法,等等。第三,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法律制 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使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依法治国 主体 征文 论述 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