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测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华传统文化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从出土文献考察,简帛主要是在哪一段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A.战国至汉晋B.唐代到宋代C.元代到清代2 .根据汉代的度量,经书主要使用多长的简来书写?()A.一尺二寸B.八寸之简C.六寸之简D.二尺四寸3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哪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A.湖北郭店B.长沙马王堆C.临沂银雀山4 .下列哪个堪称是汉代西北历史资料的宝库?()A.居延汉简B.临沂银雀山汉墓C.云梦睡虎地秦简5,下列哪个墓葬没有出土老子?()A.云梦睡虎地秦墓B.湖北郭店楚墓C.长沙马王堆汉墓6 .现存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A.大克鼎B.大盂鼎C.毛公鼎7 .被誉为
2、“石刻之祖”的是?()A.秦刻石文8 .燕然山刻石C.石鼓文8 .时代最早的儒家石经是?()A.熹平石经B.开成石经C.三体石经9 .诸侯使用青铜器的标准是?()A.九鼎八签B,七鼎六签C.五鼎四签D.三鼎二签10 .后母戊鼎出土于哪个考古遗址?()A.周原遗址B,殷墟遗址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A.罗振玉B.王国维C.王懿荣12.甲骨的出土地是?()A.河南安阳小屯村B.河南南阳小屯村C.山东安阳小屯村13.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中国哪个王朝的都城?()A.夏B.商C.周14.下面哪种植物是经常出现在楚辞中?()A.桑B.黍C.枣D.白芷15.下面哪一项不是诗经为后世开创的文学文化传统?()
3、A.典雅的礼乐文学B.真挚的人间情感C.深沉的现实忧患D.恢弘壮丽的个性抒情16.下面哪一诗篇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A.郑风野有蔓草B.那风击鼓C.小雅蓼莪17.下面哪一诗篇是表达周王朝礼乐文化的?()A.小雅鹿鸣B.郑风漆消C.那风新台18 .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A:罗振玉B:王国维C:王懿荣19 .什么是诗经的“风雅”精神?()A.比兴象征B.神话想象C.注重情感D.批判现实20 .楚辞中出现的“美人”有什么象征含义?()A.美丽女子B.明君C.翼臣D.美政理想21 .古人所说的“三生万物”,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即天地人三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类事物。“三生万物”之说出自(
4、)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2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段话出自()A.孟子B.大学C.论语D.中庸23.“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慎独”一词出自()A.孟子B.大学C.中庸D.论语24 .古人认为,修身离不开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语出自()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2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段话出自()A.孟子B.论语C.中庸D.大学26.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所以
5、能生生不息,万物能和谐相处,是因为大自然能够自动达到动态的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语出自()A.清静经B.抱朴子C.道德经D.南华经27.论语述而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J这里的“子”是指()A.君子B.孔子C.子贡D.子路28.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强调“气韵生动”,重视表达山水内在的神韵,有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念。这里的“造化”是指()A.创造B.气韵C.大自然D.化育29.中国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构成了落差显著的阶梯()大阶梯。()A.一B.二C.三D.四30.从()开始出现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A.西汉B.东汉31中国文化史上,
6、青铜时代是指()A.上古时期B.殷商西周C.春秋战国D.东周时期32()是我国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A.宋玉B.屈原C.陶渊明D.谢灵运33.下列哪个墓葬没有出土老子?()A.云梦睡虎地秦墓B.湖北郭店楚墓C.长沙马王堆汉墓二、多项选择题1.楚辞中出现的“香草”有什么象征含义?()A.美好品德B.高洁人格C.优秀人才D.恶毒小人2.“文”“化”两字联用,包括两种含义。()A.一是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其创造的成果之总称B.二是用做动词,是一种过程,指以“文”“化”之,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C.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3.地理环境的
7、主要特点包括()oA.广袤多态的地况B.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C.半封闭的大陆4.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A,疆域B.政区C.民族D.人口5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oA.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B.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C.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性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 .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便利农耕,人们依赖土地,重视农业,养成了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荒漠地区,常以迁徙与战斗来对付来自自然界或异族的压力,养成了()的特点。A.重农轻商B.安士重迁C.孔武好战D.精于骑射7 .社会政
8、治结构中的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oA.嫡长子继承制8 .分土封侯制C.大宗、小宗制度D:宗庙祭祀制度8.中国先民创造的原始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A.绚丽多彩的原始艺术品8 .朴素的宗教崇拜。9 .中国先民们的原始宗教崇拜,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A.自然崇拜B.生殖祖先崇拜C.图腾崇拜10.巫史文化的深远影响有哪些()A.自然崇拜首先,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中国文化阶层学术研究与政治高度一致的传统。B.神学与科学交织,二者形影相随:后世中国许多思想,都在“天道”、“天命”等神学框架中。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混杂,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论形态的自然科学发展缓慢。D.社会科学的文史哲相通汇,形
9、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I1秦汉文化的宏阔精神,主要表现为()A,气势恢弘的建筑与雕塑B.布局丰富、穷天极地、囊括古今、交通人神的壁画和帛画C.“不歌而诵”,“包括宇宙,总览人物”,“夸丽风骇”的汉赋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千古巨著史记E.形成独特体系、走向成熟的传统农、医、天、算四大门类12.兼容并蓄气势恢弘的隋唐文化,主要表现为()A.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B.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C.中国文化的辐射13,宋型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超强的民族凝聚力B. 士子文人求“雅”求“趣的人生追求C.儒学的“内圣”倾向D.市井文化的市民心态三、判断题1将地下出土文献与纸面文献相
10、结合的研究方法称为“二重证据法二()2 .只有商代才有甲骨。3 .在古汉语中,“文”与“纹”相通,其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4 .词源上,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5 .中华民族基本上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的内向凝聚。()6,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其优点在于定分,即权力由天定而不由人定。()7 .“巫”,从字形结构上来看,上有天,下有地,天地相连,中间有人。所以“巫”是指能够沟通天地人之间联系的人,后世称之为“巫史二()8 .殷商西周时的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掌握学坛,奠定这一时期的文化格局,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9 .“德”的提出是中国文化史上里
11、程碑式的大事件,它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和文化形象的塑造的基础和骨架。()10.孔子创造的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知”为认知手段,成为时代的“显学”。()11墨子创立的墨家与儒家一样处于显学地位。墨家具有严明的军事团体作风,以“天志”为规矩,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社会政治主张。()12.秦汉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制度文化样式,确定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和民族文化心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3.李白、杜甫、王维,为唐代诗坛并肩而立的三大诗人,分别被尊为“诗仙”、“诗圣”与“诗佛”。()14科举制的问世
12、,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创了人才教育和选拔的新纪元。()15 .古典文学方面,明清小说将中国古典小说推向高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顶峰;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小说的顶峰;阅微草堂笔记是古典笔记小说的顶峰。()16 .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频、程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周敦颐、邵雍是理学的开山之祖。张载与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17 .朱熹哲学理论的最高范畴是“理工“理”生万物,“理”亦入万物。朱熹建立起儒学庞大的以人的伦理秩序为本体轴心的体系,成为儒学“正宗”和“礼教”圣人。()18 .宋词和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人气质。“雅”是宋词的主要特征,也是宋代文人的主要品格。
13、宋画属“文人画”,融诗书画为一体,品味极其高雅。()19 .元仁宗时,理学被定为“官学”,钦定朱学的“四书五经”为开科取土的标准。()20 .将地下出土文献与纸面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称为“二重证据法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 D3. C4. A5. A6. C7. C8. A9. B10. B11. C12. A13. B14. D15. D16. C17. A18. C19. D20. D21. B22. D23. C24. A25. B26. C27. B28. C29. B30. B31. B32. B33. A二、多项选择题1. ABC2. AB3. ABC4. ABCD5. ABC6. BC7. ABCD8. AB9. ABC10. ABCD11. ABCDE12. ABC13. ABCD三、判断题1. 2. X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