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docx
《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阑尾上皮性肿瘤是指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多为偶然发现,阑尾上皮性肿瘤的发生率约为1%(0.78%1.24%)1,2,3,4。阑尾上皮性肿瘤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其分类系统繁多,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且变化频繁,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除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外,阑尾上皮性肿瘤的分类方法多达10余种。目前文献中使用比较多的分类方法有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1dHea1th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4、2016年国际腹膜表面肿瘤协作组(thePeritonea1SurfaceOnco1ogyGrou
2、pInternationa1,PSOGI)的共识意见和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TNM分期5,6。2019年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又提出了新分类意见。各种分类意见对肿瘤的归类和命名存在一定差异,文献中使用的诊断术语也不一致,为帮助病理和外科临床医师加深对阑尾肿瘤性质、生物学行为及分类的认识,规范阑尾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术语、标准和临床处理原则,本文以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阑尾肿瘤分类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阑尾上皮性肿瘤分类、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将阑尾上皮性肿瘤分为恶性前病变和癌2大类。恶性前病变包括腺瘤、异型增生和锯齿状病变;而
3、癌则包括腺癌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月中瘤(IOWgradeappendicea1mucinousneop1asm,1AMN)、未分化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4。1ewin胃肠道病理学中将阑尾上皮性肿瘤分为腺瘤、锯齿状病变、黏液性肿瘤、非囊性腺癌和杯状细胞肿瘤/类癌/癌几个大类7。PSOGI共识不涉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将其他上皮肿瘤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黏液性肿瘤(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腺癌、伴有印戒细胞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癌5。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将阑尾上皮性肿瘤分为锯齿状病变和息肉、黏液性肿瘤、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杯状细胞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6大类。新分类
4、反映出对阑尾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遗传改变的认识和研究进展8,9。尽管不同分类肿瘤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从病变性质上,阑尾上皮性肿瘤不外乎腺瘤、锯齿状病变、黏液性肿瘤、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几大类。现将各类肿瘤的分类命名、病理诊断、分子生物学改变和临床处理及预后情况简单梳理总结如下。一、阑尾腺瘤阑尾腺瘤非常少见,为局限于阑尾、黏膜肌层完整、无浸润性证据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可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形态结构与结直肠腺瘤相同,一般呈低级别细胞学形态。虽然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已将腺瘤从阑尾肿瘤中去掉,但事实上临床确实可以见到阑尾腺瘤。阑尾腺瘤为良性肿瘤,阑尾切除即可治愈。由于阑尾腺瘤很
5、少见,如果发现阑尾有腺瘤存在时临床应注意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7,8。二、锯齿状病变和息肉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将锯齿状病变定义为隐窝形态上具有锯齿状、波浪状或星状结构的一组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Ieserratedadeomapo1yp,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使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和息肉替代锯齿状病变,但学术界对于使用锯齿状病变替代SSA/P尚有不同的意见,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学组建议保留目前第4版锯齿状病变的概念,保留SSA/P作为诊断名词10o阑尾锯齿状病变常为偶然发现,病理形态与发生于结直肠者相
6、同,黏膜肌层完好。SSA/P可伴有异型增生,形态特征或呈普通腺瘤样或呈锯齿状,也可以呈传统锯齿状腺瘤样。伴有异型增生的SSA/P癌变概率增高。阑尾增生性息肉和SSA/P均为良性病变,伴有异型增生的SSA/P属于浸润前病变,阑尾手术切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9,10,11。尽管阑尾锯齿状病变形态学特征与大肠锯齿状病变相似,但其基因突变的性质和频率与发生于大肠者不同,结肠锯齿状病变有90%存在BRAF基因突变,而阑尾锯齿状病变BRAF基因突变率很低,约为4%;阑尾锯齿状病变伴有和不伴有异型增生者BRAF和KRAS基因突变类型相似,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阑尾锯齿状病变TP53突变极少,未见B-Catenin突
7、变11。三、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黏液性肿瘤是阑尾特有的一类肿瘤,是一种没有浸润性侵犯、呈推挤样生长的黏液性肿瘤,其发生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依据肿瘤细胞异型性程度,阑尾黏液性肿瘤可进一步分为1AMN和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highgradeappendicea1mucinousneop1asm,HAMN)。阑尾黏液性肿瘤可产生大量黏液在腹膜腔集聚,形成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o患者出现阑尾炎临床特征,可伴有阑尾穿孔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0岁患者居多5,6,7,8,9,12,13,14。1 .1AMN:1AMN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一个亚型,其同义词有阑尾
8、黏液性囊腺瘤、阑尾黏液囊肿、恶性潜能未定黏液性肿瘤、阑尾交界性肿瘤等,这些命名均已经不再推荐使用。第4版WHO分类将其归类于低级别腺癌,国际疾病肿瘤学分类编码为8480/1,第5版WHO分类中将1AMN单列以突出其生物学行为的独特性10。1AMN的组织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呈低级别形态改变,固有膜和黏膜肌层消失,黏膜下层纤维化,肿瘤向阑尾壁呈“推挤”生长模式,形成膨胀性或憩室样结构,没有细胞成分的黏液(无细胞黏液)进入阑尾壁,肿瘤分期高者,阑尾壁外可见无细胞黏液或含有肿瘤性黏液上皮细胞的黏液。1AMN是引起腹腔假黏液瘤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不会引起局部淋巴结或者腹膜外远处转移15。1AMN预后与分期密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阑尾 上皮 肿瘤 病理 诊断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