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docx
《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1957年以来,那务六村政制多次变更,历经数位主官,每一次都在探索中前进。1958年为适应全国农村大跃进运动的形势需要,人民公社在广东大地出现,推行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由上一级党委钦点干部、指派工作。从1958到1978年这20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经济民生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和发展,那务六村的基层民主发展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直到1978年末,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那务六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才得到新生。1987年,中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那务六村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第一次举行民主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但与其他地
2、方一样:村民自治制度整体上没有建立起来,只是选了一套人马、挂了一块牌子而已,有自治之名,无自治之实。法律界定村委会与镇政府的组织关系: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协助镇政府开展工作。1989年,广东省党政高层在全省范围内(除了穗深两市)将农村基层村民委员会改为管理区办事处,作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有人认为此举等于将刚萌芽的村民自治制度打回原形,而这一管理体制一直维系到1998年。在农村管理区时期,广东农村虽然姓农,却是小团体治村。村务决策主要是党支部和管理区干部少数几个人的事情,有的地方甚至是由镇政府代为决策,管理区干部奉命行事,执行上意,这种包办代替的情况十分普遍。错误的
3、决策方式把广大村民排除在外,忽视了集体利益,极大地挫伤了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的积极性,使群众对村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村官的举动缺乏信任,并为他们贴上以权谋私、处事不公等负面标签,干群关系逐渐疏远和导致紧张。在一些地方,由于农村干部在进行重大事务决策时没有广泛听取或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少数人搞一言堂,独断专横,导致决策失误,给村集体造成重大损失。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随后,基于农村治理需要,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撤销管理区办事处、建立村委会的工作,理顺农村基层管理,实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9年春
4、,那务六村正式废除管理区体制,建立村委会,逐步落实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胆搞民主实践,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积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推动我村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村民自治应运而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放手让农村群众搞自治,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1999年是乡村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由一人一票民主选举村干部,选出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终结村官任命制。那务六村废管理区改村委会,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形成以林积明为首的施政团队,全面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一年后,个别乡贤以村民自治和民生建设为主题,在全村范围内
5、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经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民的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村“两委”各项工作活动的参与度和知情度有待提高;村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的准确掌握有待提高;村“两委”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2001年5月,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试行)颁布,明确提出五点要求:责任追究、财务管理民主化、公章和账本分开管理,对村委会成员实行民主评议、引入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村务公开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符合合法程序,将村务原原本本地及时公开,全面到位,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务公开作为群众了解涉农政策的重要窗口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务六村 1957 年至 2017 年政改 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