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五.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五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 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 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 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 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 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 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汉人最高 官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 也正因此,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 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 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2、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 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 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 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 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 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 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 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 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 子。
3、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 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 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 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 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 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 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 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 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 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 不
4、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 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 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 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 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 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 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 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 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 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 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
5、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 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 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 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 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 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 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 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 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 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 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 子,所以在他看来
6、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 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 犯上的事情。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 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 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 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 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 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近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 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 多。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杀人如麻, 获得了 “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平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 藩都许
7、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 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平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 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 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平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 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 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 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 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 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 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 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
8、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 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 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 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 To3、曾国藩的反思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 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平天 国,他以为灭了太平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 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政府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 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 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 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
9、多争取了少 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 到了消灭太平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 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 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 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 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 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 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使不 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恢 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快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 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 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快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 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 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 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 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 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 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