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知行思想及其问题困境.docx
《程朱理学的知行思想及其问题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朱理学的知行思想及其问题困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程朱理学的知行思想及其问题困境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知行范畴以及相互关系问题为宋明理学家们所普遍重视和关注,并赋予知行问题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程颐最先系统且明确地展开对知行关系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知先行后”的命题,他说:“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八,二程集,第101页)程颐这段话大体上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行”要以“知”为根据和指导即“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在程颐的理解中,只有首先把握和认识到了事物的道德知识,然后才能以此来指导人伦践行活动,道德践行以能“知”为前提,而“知”最终必定要落实到“行”中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因为是“知”在
2、先而“行”在后,所以“知”相对于“行”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和把握到事物的道德之理是展开人伦践行活动的认识论基础和前提。此后,在“知先行后”命题的基础上,程颐又提出了“真知”概念范畴,所谓“真知”就是包含道德认识和道德践行两方面涵义在内的知与行的统一,所以程颐说:“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J(二程遗书卷十八,二程集,第188页)“真知”里包含必能“行”的涵义,所以才能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以之作为根据并将其付诸于道德实践。此后,朱熹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程颐的知行思想,他一方面同程颐一样提出了“知先行后”说:“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3、。”(答吴晦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朱子全书,第298页)但另一方面,他也更为注意强调道德修养实践活动的“行”相对于“知”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J(朱子语类卷九,朱子全书,第148页)按照朱熹的说法,从时间关系上看,是先有道德认识而后才有道德践行,但是从重要性角度上看,则是道德践行相对于道德认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朱熹又有知行互发的思想:“知至至之,则由行此而又知其所至也,此知之深者也。知终终之,则由知至而又进以终之也,此行之大者也。(答吴晦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朱子全书,第298页)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朱熹的理解中,“知”与“行”是一个相辅相成、交互
4、作用的活动过程,道德认识自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而道德认识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活动,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先后,而是统一于实践活动中的互相推进、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由此,以知行交互的思想为出发点,朱熹强调“知”与“行”应该同样重视,不可偏废一边:“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朱子语类卷十四,朱子全书第14册,第281页)应该说,就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程朱的“知先行后”说,或者朱熹的知行互养说,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人的道德实践活动首先需要以对道德的认识作为指导和前提,而人的道德认识又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由此便构成了“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思想 及其 问题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