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那务六村产业发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四十年那务六村产业发展综述.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改革开放四十年那务六村产业发展综述那务六村地处化北腹地,属粤西山区,东邻高州市,顺着渡槽南下便是章道村委会,偏离城镇经济辐射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带动不明显,境内多为平原丘陵,两条江河婉转流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339乡道贯穿全村,是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鱼米之乡。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社会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那务六村仍处于人民公社化时代。当时,六村大队统管14条自然村,其中六村、灯集、南地坡、现子铜等村场大、社员多的自然村就划分出两三个生产队,拥有各自的农田、坡地、山岭、竹木等自然资源,社员集体从事着耕田、放牛、养猪、养蚕等农活,少数人有一技
2、之长的外出搞副业。全大队有18个生产队,并组织了六村林业队、六村畜牧队、六村积肥队等专业性生产队。每天清晨,生产队长一吹哨子,社员集体出门开工,各就各位,完成分配任务,挣取当日工分。田间地头上总会树立一个大喇叭,通过收音机向劳动中的社员传达“中央精神”。社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体秩序井然。有些生产队劳动之余创新发展,经营起砖窑和小作坊,安全生产,依规纳税,对外出售。中小学生放假在家时会被安排上山砍柴,然后三五个人一起扛到周边的壶铜坪放卖。如今村委会办公楼附近有个地名叫“粉厂”的地方,就是当年社员发展手工业的历史烙印。政策在变,时代也在变。1979年,化州县革委会颁布了“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二十
3、条措施”,鼓励农业发展。1980年,化州全县三级(县、公社、大队)干部会议,作出了在县内分期分批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部署。那务六村广大社员期盼分田单干,解决温饱问题,有关社员代表、共产党员上书那务公社党委和革委会,呼吁上级顺应民意,积极下放权限,有效发展生产。1981年,整个六村大队推行包产到户,激发生产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粮食交足国家的,剩余都是社员自家的。到第二年,全六村大队摆脱饥饿,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随后,农村二次分田,进一步落实经营权;社队企业发展得到扶持,集体经济迈向现代化;农民被允许入城,自主择业,自由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过去束缚生产力的集体劳动模式
4、被彻底摒弃,那务六村迎来新生。1983年,按照上级指示,化州废除人民公社化制度。1985年,化州县委确立以振兴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种养业、带动其他各业蓬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开展“五大种、五大养、五大搞”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总方针,将发展乡镇企业和造林种果作为促进化州农村经济起飞的两翼。那务六村响应上级号召广泛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不留农耕余地;大力开发境内山岭,植树造林;提倡农户多养鸡鸭禽畜,搭猪栏,挖鱼塘,大搞副业。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珠三角经济前沿阵地,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新兴产业。在大时代背景下,那务六村许多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背起行囊前
5、往珠三角地区发展,从事建筑、钢材、服装、餐饮、医疗等行业,而且外出劳动人口逐年增多,留守家中的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在校读书的少年儿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中不仅青壮年劳动力接踵奔赴珠三角,一些刚毕业的少年对于这个遥远的经济天堂也十分向往,据悉,曾有两个热血少年满怀希望到深圳找工,由于不谙世事,轻信歹徒,身上所带财物被骗清光,无奈之下徒步回乡,足足走了十天十夜。1996年,深圳公务员梁汝棠到那务六村承包山岭,利用当地山岭多、劳力廉价的特点,广泛聘请当地村民造林种果,发展庄园经济,一方面方便农民就近就业,农忙种田,农闲种树,另一方面也使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变化,那务六村这片贫瘠之地实现蝶变。改革开放
6、以来,那务六村始终是一个蕴含发展商机的开放村庄,为五湖四海的投资者提供广阔平台、带来无限机遇,成为化州乃至茂名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2007年,茂名市地税局挂点帮扶那务六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帮助那务六村铺设了水泥路,初步实现村道硬底化;修建了水陂、灌溉水渠等水利设施;改善了村委会办公环境;为六村小学购置了新桌椅,优化办学条件;投资兴建面积达80亩的水产养殖场和养猪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茂名市地税局还大力支持村庄救灾复产工作;在传统佳节里,该单位领导都走访慰问村中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和节日祝福。茂名市地税局切实为那务六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7、。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那务六村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既难以壮大也无法强大,随着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业种植减产,生产力下降,耕地丢荒严重;村中没有工业发展,自然生态保持良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仅有几家在营的实体小店,消费者稀小,消费水平低下。当前,村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能力不足,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后劲有待提高。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风雨雨,今天的那务六村仍保赤子之心与奋斗姿态,笃定从容、矢志不渝。四十年来,走出了李善海、蔡广信、林翠虹等一众商界能人,遨游商海迎潮流,开厂开铺惠民生,写下了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的传奇故事。时空转换,在每一个转折点来临之际,人们只有与时俱进,着眼于长远,真抓实干,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不至于落后,不因落后而被淘汰。走进新时代,扶摇直上九万里,那务六村人必须保持奋斗精神,锐意进取,勇立潮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树立宏观视野,善于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不断释放发展潜力。蓝图不会一蹴而就,梦想没有一夜成真。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群众付出艰辛努力。奋斗的芳华永远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