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蟋蟀民俗文化保护区 申报材料.docx
《宁阳蟋蟀民俗文化保护区 申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阳蟋蟀民俗文化保护区 申报材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基本概况(-)宁阳蟋蟀1、宁阳蟋蟀的历史沿革宁阳蟋蟀,古代被誉为“天下第一虫”。宁阳古城是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所建宁阳县城旧址,是宁阳蟋蟀的集中产地。宁阳斗蟋自古有名。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的奖赏且献蟋者朱征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更是如数家珍: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个。近年来,宁阳虫将帅辈出,捷报频传,令人翘首。1989年秋,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汉先生从宁阳收的紫黄在竞斗中共胜8场,红黄竞斗6场,全胜。1992年,上海队与天津队再次交锋,沪方出场的全是宁阳斗蟋,结果以10:0
2、轻取对方。宁阳人自古就有玩蟋的传统习俗。据老辈人讲,解放前夏秋时节,斗养蟋蟀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内容。那时玩斗蟋蟀在南城门附近,斗赢蟋蟀陶罐为最高奖励。平时秋季割草之前,在田间地头的树下挖个小圆坑,将小坑底砸实,然后边割草边捉蟋蟀,捉到好的蟋蟀,把蟋蟀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脱下的布鞋窝里,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地头,在事先挖好的小圆坑边进行玩斗,输者被刮鼻子或替赢者割一筐草为罚。文革后的70年代,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地的人开始玩赏蟋蟀了,没人知道旧时皇宫里的好蟋蟀是来至山东宁阳的,天津有个曾在北京皇宫里做太监的张姓人,他知道宫里玩的好蟋蟀来自哪里,正巧这位太监的侄子也喜欢玩蟋蟀,他就悄悄告诉了侄子,从此
3、每年的立秋以后宁阳泗店就有了天津人提着马灯,手拿铜丝网罩捉蟋蟀的身影。到了80年代就有天津人用捉蟋蟀的网罩和手电筒用的电池换老百姓的蟋蟀了,这样宁阳的蟋蟀市场逐步形成了,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生活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赏玩鸣虫渐成风尚,北京、上海、香港、杭州、南京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20世纪90年代,宁阳县从事扑捉蟋蟀者主要集中在泗店镇和乡饮乡,约有3.5万人左右。现在以泗店镇、乡饮乡为主,逐步扩展到东疏镇、伏山镇、堤城镇、葛石镇、磁窑镇等地,约有20万人。20世纪80年代初,到宁阳县收购蟋蟀者约为1万人左右,现在约为8-10
4、万人左右。蟋蟀交易市场主要以泗店镇、乡饮乡为主,逐步扩展到东疏镇、伏山镇、堤城镇、葛石镇、磁窑镇等地。围绕蟋蟀资源,逐渐孕育了浓厚韵味的蟋蟀休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餐饮、娱乐及相关产业。近年,还衍生出一些新型服务业,如兑换零钱业,专门从事蟋蟀的饲养调养的训练师职业,从事甄别估价、代理收购的经纪人等。蟋蟀产业融合起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等多元产业催生出的产业群,每年收入达10亿元以上。在宁阳县伏山镇,与蟋蟀打了近二十年交道的张宝殿选择琥珀制作工艺,他把别人废弃的或者一些大赛上淘汰的蟋蟀收集起来,加工成琥珀形状的挂件,既美观大方,又保证蟋蟀栩栩如生姿态。现在,通过添加夜光粉等方
5、式,他已开发5大类10个品种的工艺品,远销上海、河北、宁津等地,目前已累计销售IOOO余件,实现产值2万多元。泗店镇的张少鲁创新设计出“文化蟋蟀罐”,在水浒系列的蟋蟀罐上,将一百单八将跃然罐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蟋蟀产业中融入文化因素,提升产品底蕴,开辟了宁阳农民依靠蟋蟀致富的“第二战场”。目前,宁阳县将申报宁阳蟋蟀民俗文化规划区,规划建设中华蟋蟀文化产业园。把全省所有宁阳蟋蟀覆盖的区域,定位为保护区,确定传承保护队伍,为民生百态提供长远发展的厚土。产业园项目拟投资3.2个亿,占地260亩,主要包括蟋蟀文化区、商品交易区、休闲度假区等三个功能区,并建设蟋都古镇商业街。该产业园以蟋蟀文化为主题
6、,以中新式建筑风格为主色调,融入现代元素,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旅游购物、蟋蟀交易与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二)斗蟋文化1、斗蟋文化内涵人类自从有了历史记载以来,就有了昆虫鸣叫的记录。尤其是在华夏大地,我们的祖先用数千年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虫文化及其中典型代表的蟋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蟋蟀在大自然滋养的千百万种生灵中,既不显眼,也不美观,它成熟于立秋前后,入冬而亡,生命是极其短暂的。然而就是这种极其普通的生灵,千百年来,受到了众多炎黄子孙的宠爱,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斗蟋文化。蟋蟀之所以成为文化,并不仅仅因为在它是一项社会性的娱乐活动,更主要的因素是它为我们积累
7、下丰富的文献资料,使我们不但可以从中了解有关蟋蟀的知识,斗蟋蟀的技巧,还能了解几百上千年前的民风、世情以及民族心理。蟋蟀曾经也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令古往今来多情的读者愁肠寸断!蟋蟀入诗,比斗蟋蟀游戏的产生要早得多,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五月鑫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后来的吟虫诗中,有不少是吟咏蟋蟀的。如晋代卢谟的蟋蟀赋:“何兹虫之资生,亦灵智之攸援。享神气之分眇,体形容之微换。于时微凉既成,大火告去,玄乙辞宇,翔鸿南顾。风泠泠而动柯,露泠泠而陨树。日转景而西颓,汉回波而东注。厉清响于干宵,激秋声
8、以迄曙。“不过,作者在这里只以客观的笔法写出蟋蟀的生成与生活习性,并没有深刻的寓意。在大部分咏蟋蟀的诗里,蟋蟀的鸣声最受诗人关注。与蝉的高亢鸣声相比,蟋蟀的鸣声似乎更具悲凄幽怨的特色,所以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蟋蟀的鸣声大都是悲音,蟋蟀的意象大都表示悲愁伤感。如唐代张随蟋蟀鸣西堂赋:“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李子卿听秋虫赋:“轻扬飒而韵合,残溜泠而响聚。陇水咽而应然,峡猿啼而何取。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兴,感物者因兹为主。则有三年逐臣,千里远客,乡路何处,君门且隔。吟泽畔之风秋,卧江皋之烟夕。逆旅愁听,鸣萤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人们一到深秋季节,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阳蟋蟀民俗文化保护区 申报材料 宁阳 蟋蟀 民俗文化 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