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活动设计.docx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活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活动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活动设计文本教学解读这个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前面的解读,需要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是: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合适的策略(表格、思维导图)有助于把握故事内容,为复述提供积极支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扎实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大概念,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讲好历史人物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课文虽然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故事的主人公是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其聪明才智在幼时便有体现。本文讲述的就是他在七岁的时候
2、,曾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果实之多,将枝条都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在人询问他为何不去时,王戎回答:“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必定是苦李。”大家摘来一尝,果然如此。“道旁苦李”“道边苦李”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三篇文言文,己经具有一定文言文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结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学习迁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首要在读。读又分为几个层次:读准、读通、读会,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借助注音将王戎不取道旁李读
3、准确。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读出停顿、初步理解文意。文中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是“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但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如“尝”是“曾经”,“走”是“跑”,教师要相机进行指导。在达到“读”的目标后,学生就要了解故事的情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在本课的课后第二题中有明确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结合注释”是方法,是手段;“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则是“简要复述课文”的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结合注释”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理清楚故事发展脉络,如此,才能“结合注释”、按照情节发展顺序讲
4、出这个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情节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四、五单元的学习经验,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别聚焦起因、经过、结果所对应的文言文语句一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是故事的起因。“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故事的经过。“取之,信然。”这是故事的结果。在学习故事的起因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尝”“竞走”的意思,其中对“走”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结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知道“走”在文言文中通常
5、指“跑”。同时拓展此含义的成语,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此外,“之”在本文中出现三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联系上下文讨论,知道本文中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指代王戎。回顾司马光和精卫填海中“之”的含义:“光持石击瓮破之(指瓮)、“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的)。了解“之”在文言文中除了表示“的”的含义,还经常用于指代某一种事物。梳理出故事的发展脉络后,学生便可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不仅要求能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能按一定顺序完整讲述。这一环节还可以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整合一一熟悉故事内容,提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年级 上册 第八 单元 王戎不 取道 学习 活动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