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模式.docx
《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模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保护模式发展民俗旅游始终要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原则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才能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环境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相联系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特别是跨地区、跨国界交往的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趋同,甚至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情风俗的民族地区、民族村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谈化,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渐抛弃,已很难在原有的地域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性。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地区,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完整、有效地保护好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重
2、要性,认识到辨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此,旅游开发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对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导、法制规范、保存教育、物质激励等,这些对策及措施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该研究缺乏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细分,对它的构成和来源认识不足,对造成资源被破坏的原因的复杂性分析不够。因此,提出的建议不能涵盖全部的资源范畴。只有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人手,在明确保护的内容、层次、重点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保护的方式、方法问题。不同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经营、管理、享受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方式。杨萍提出了以下四种保护模式。1 .习得保护模式对民俗旅游资
3、源中的优秀思想意识形态主要可以采取“习得”保护模式。保护的核心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等能够在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中得到广泛而持久的延续、传播和自觉实践。针对此类民俗旅游资源实施习得式教育,不仅要在当代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更要重视对下一代的引导和培养。为此,民俗旅游地应当依靠已有的各级办学体系,通过增设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来巩固传统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向社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在民俗旅游地,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旅游地,以家庭为单元,由长辈向晚辈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是实施习得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2 .“三Z”聚焦保护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民俗旅游 资源 分类 保护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