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docx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1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股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继
2、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更新要点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而在受到低能量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低能量外力”相当于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普通创伤性骨折,具有以下特点: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急性、进行性骨丢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
3、险明显增大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内外固定物稳定性差,固定物或植入物易松动,易发生植骨吸收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全身状况差,麻醉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诊断更新要点1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E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简述: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更新要点2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
4、检查(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简述: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DXA)检测法的骨密度测量结果,通常用T值表示。对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使用同种族的Z值。如髓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骨密度测定为低骨量(-2.5T值11O)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3版指南建议:基于T值W-2.5作出初始诊断后即使后续DXA测定显示T值改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旧成立。新版指南指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折风险
5、评价、骨密度测量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基于DXA骨密度和/或脆性骨折相关指标,并应注意对其他疾病、药物原因进行鉴别。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近年,国内外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细胞衰老被认为是独立于雌激素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机制。肠道菌群和骨免疫紊乱也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骨血管生成-骨吸收-骨形成偶联的三元调控理论的提出,也丰富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成骨细胞能量代谢以及铁稳态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新发现的众多易感基因有望揭示骨代谢的新生物学通路。目前较为公认的疾病风险初筛工具包括国
6、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OSTA)oFRAX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骸部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前臂、髓部或肱骨近端)概率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该工具的计算参数主要包括临床危险因素和/或股骨颈骨密度。更新要点1复位、固定、康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等进行个性化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需权衡利弊,合理选择。复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
7、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强求骨折解剖复位,着重于功能恢复和快速康复。更新要点2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跌倒和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挥最大效应的基本保障(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钙和维生素D剂量可酌情增加。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8001200IUd;对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根据北美内分泌学会指南建议调整剂量到50006000IUd,共8周,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达
8、到30ng/m1以上水平。更新要点3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中药等,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性化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相较于2017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2023年版指南在骨吸收抑制剂中新增了对RANK1抑制剂的推荐。地舒单抗是RANK1的特异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及存活,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强度;持续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并降低椎体、非椎体及髓部骨折风险,特别是降低骨折高风险患者椎体和靛部骨折的发生率。对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更新要点4骨质疏松骨折后需积极给予规范的基础措施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发性 骨质 疏松 诊疗 指南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