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L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 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注: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 化和万事生灭。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 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 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属朴素 唯物主义。2 .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 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注:史伯强调只有相互差别、矛盾、斗争是事物存在发 展的动
2、力,完全相同反而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属于朴素辩 证法思想。3 .史墨:“物生有两, 体有左右,各有妃耦(配 偶)。”注: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 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 淡无味。属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4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 “和”与 “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 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 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 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 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 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
3、周疏 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 是对立面的掺和。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5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注: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 面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见上述命题包含了 丰富的辨证法思想。6 .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
4、则新。”注:由于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因此老子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属于 古代唯心主义辩证法。7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注:万物都生成于“道”,又复归于“道”,也可以说 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属于客观 唯心主义辩证法。8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 出弥远,其知弥少。”注: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9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 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万物的
5、生灭。 可见孔子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0 .老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 灭身。”注:认为微小变化经过量的积累会引起巨大的变化。属 于古代朴素辩证法。IL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 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 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日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 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注: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 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 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 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 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
6、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属唯 物主义。1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 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13 .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注:有限之中有无限,说明宇宙在微观的无限性,属于 古代朴素辩证法。14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 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 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注: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 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15 .公孙龙:“物
7、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注:他认为,“坚”的性质既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 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 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16 .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注:属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17 .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注: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18 .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注: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 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19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文 写作 哲学 名句 学习 参考 中国 哲学史 哲学家 命题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