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docx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正常内膜f内膜增厚一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05n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5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
2、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1D1)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1D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OX1D1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
3、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病。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剪应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中的生化危险因素、感染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分类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斑块分型为IVI型,其中富脂质核(IV、V型)和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和(或)突入管腔的钙化结节(V1型)的复杂斑块为易损斑块
4、。易损斑块,指所有形成血栓倾向较大及容易快速进展的斑块,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等;与此相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特征是厚的纤维帽,不含丰富的脂质核。斑块的分类I型轻微病变,内皮细胞损伤,脂质在内皮下聚集,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I1型脂质条纹形成,出现较多的泡沫细胞并聚集呈层状分布I11型内皮下脂质聚集形成脂质池粥样斑块形成前期IV型细胞外脂质池相互融合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易损斑块V型大量泡沫细胞积聚,平滑肌细胞分泌增生形成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V1型斑块合成并表面溃疡,斑块内出血或血栓形成复杂斑块V1
5、1型钙化斑块定块慑V111型不伴脂质池的纤维斑块颈动脉斑块治疗标准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体如下:1)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2)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1D1-C控制在18mmo1/1以下。3)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可根据斑块稳定性和用药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缺血性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 临床 颈动脉 形成 危险 因素 治疗 标准 措施 逆转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