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存在产生西方民族主义的土壤?.docx
《中国为何不存在产生西方民族主义的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为何不存在产生西方民族主义的土壤?.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为何不存在产生西方民族主义的土壤?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性别、从事职业、宗教信仰、所属国籍、民族或族群身份,在社会交往中都会成为他的身份标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出自本能会在社会中识别和寻找那些和自己分享某些共性的人群,与他们具有某种情感认同。在当前这个多元而流动的世界,国籍和民族的身份,似乎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敏感而更杂的问题。不同身份的人能否和谐相处?人们之间的共同身份是如何建立的?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之间、不同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国家之间能否相向而行、相互启发并带来合作?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许多事实说明,存在差异性的群体在交往中既有冲突的动机,也有合作的潜能,人们的身份差异既可能导致裂痕和冲突,
2、也可能在差异中看到对方长处,在良性互动中提高和改善自身,从而促成合作甚至一定程度的融合。在具有文化差异的人群之间,如果希望出现良性互动并在和睦相处中共同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承认并尊重多样性,要能够看到对方的长处和自身的短处,在学习对方长处的同时,努力克服自身的短处。如果双方在互动中都采取这样的立场和基本态度,就会产生有利于双方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的结果。费孝通先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的是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之间良性互动的立场和效果。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这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和互动模式,但现实社会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有很远距离
3、。遗憾的是,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恶性竞争的零和博弈和修昔底德陷阱等思想方法和互动模式,仍然大行其道。我的身份:牧民、博士、教师如果选择三个词来形容我的身份,那么第一个身份是牧民,作为北京知青,我曾于1968-1973年期间在内蒙古牧区插队,在一个蒙古族生产队放了五年羊;第二个身份是博士,我在美国布朗大学这个完全不同于国内大学的西方教育体系中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第三个是教师,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就来到北大任教,35年来一直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18岁到23岁这5年的草原牧民生活,对我的身份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我的生产队与蒙占国交界,当地只有个别汉人,牧民们不懂汉语。北京知青分别组成4-6个人
4、的蒙古包,我们这个包负责放牧的羊群有两千多只。我们住蒙古包,学习蒙古语,学习如何在草原上生活和放牧。当地的蒙古族牧民待人非常热情和纯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接待来自北京的中学生,牧民老额吉给我们缝蒙古袍,手把手教我们宰羊、接羔、搬家、剪毛等草原上的生活和劳动技能。那几年我们全身都是羊的味道,由于每天骑马,腿也成了罗圈,脸上因为暴晒和冻疮是花的。回京探亲途中,所有人都把我们认作“蒙古人,我们也引以为豪。牧民这个身份,我相信会终身伴随着这些北京知青。虽然他们最后都返城,但即使40多年过去,北京知青们依旧与当地蒙古族牧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往来。我对中国少数民族基层社会的亲身了解,就是从这5年的牧区生活
5、开始的。我的第二个身份是社会学博士。1982年,我很幸运地得到奖学金,前往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人口学专业。布朗大学是一个私立的常春藤研究型大学,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与当时国内大学的差别很大。图书馆完全开放,研究生课程由老师引导学生读书和讨论。5年的学习时光,打下了我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和在大学任教的基础。答辩完成后,我即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那时费孝通先生在北大创办了社会学研究所,他牵头的国家七五重大课题之一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发展,我回来即参加了这个课题组,先后去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与此同时,我自1987年秋季起在北大社会学系开设“民族社会学”等研究生课
6、程,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指导过的学生来自14个民族。我的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教师。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华文明共同体现在主要的欧美国家都具有基督教文化传统,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宗教是其文化体系的精神支柱,其宇宙观和基本社会伦理结构的核心是对超越凡世的上帝、基督、圣母的崇拜以及对“末日审判的恐惧,并认为“人性恶,一生都需要忏悔和赎罪。伊斯兰教也来自同一个一神教文化体系。一神教在身份观念方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信徒和“异教徒”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历史上狂热的宗教思潮曾导致对“异教徒”的残忍屠杀。近代欧洲流行的“进化论,勾画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欧洲
7、人一度把亚洲人、非洲人和美洲土著视为进化阶梯上的“劣等种族”。今天我们理解西方社会的身份政治时,“排斥异教徒和“种族优越感,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中华传统身份观属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体系。首先,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中国先贤们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像欧洲人把自然界视为外在于人类的获取资源的对象。其次,与一神教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体系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世俗性。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异教徒概念。最后,中华文化传统在看待内部和周边人群时,基本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有教无类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华夷之辨讲的是伦理道德水
8、准的差异,而不是体质或语言差异。所以,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既没有一神教文明那种强烈的“零和结构“双重标准的排他性,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族主义观念。非无神论的世俗性,对内部多样性和外部文化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性,能够动态与辩证地认识群体认同演变。因此,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与西方那种尊崇一神论的宗教性、僵化看待体质语言差异的民族主义具有本质区别。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儒教纯粹是俗世内部一种俗人道德。与佛教形式更加显明对比的是,儒教所要求的是对俗世及其秩序与习俗的适应,归根结底,它只不过是为受过教育的世人确立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的一部大法典。美国著名汉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为何 不存在 产生 西方 民族主义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