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区植被恢复工程设计探究.doc
《采矿区植被恢复工程设计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区植被恢复工程设计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采矿区植被恢复工程设计探究摘要:研究采矿区矿山山体破损、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损和土地植被资源破坏程度,进行植被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治理对象为废弃闭坑露天采坑1处、排岩场1处、尾矿坝1处;破坏土地类型为有林地。治理废弃露天采坑破损面积58822hm2、排岩场占用破坏面积185686hm2、尾矿坝面积139080hm2,总治理区面积为383588hm2。关键词:采矿区;治理;植被恢复;工程;设计采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矿山山体破损、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损和土地植被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植被修复治理工程设计。1采矿区基本情况11地质条件。采矿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条件较复
2、杂,地层岩性简单,地质构造不发育,矿床所处地貌单元为太古宙变质岩构成的剥蚀低山丘陵区。矿体及顶、底板围岩为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普氏硬度系数f810,属坚硬岩石,岩石稳固性较好;矿石硬度系数f1014,属坚硬类岩(矿)石。矿体顶、底板岩石节理裂隙不甚发育,稳固性较好。区内岩层稳定,构造、岩性均简单,岩石坚硬,近地表部分受风化作用使岩石完整性及强度降低。该区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良好。12地质环境问题。121地质灾害及其安全隐患。露天采坑引发地质灾害及其安全隐患。区内有废弃闭坑的露天采坑1处。采场长850860m,宽170240m,深885m。采场边坡岩石风化破碎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造成
3、岩体完整性与稳定性差,在雨水及重力作用下,岩体脱离母岩坠落产生崩塌。在采坑底部见有松散状堆积崩塌岩石碎块,体积65105m3,碎块大小不一、混杂,现状条件下存在崩塌地质灾害。由于崩塌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内采矿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多顺坡堆积,形成废弃排岩场。排岩场长650740m,宽270340m,高885m,边坡坡度3045。排岩场为采场排出的废石所形成,平均厚48m。组成物质为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地表径流的冲刷和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流动,总体稳定性较差。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体可沿坡向下移,易形成滑塌地质灾害。滑塌地质灾害将对周围环境构成破坏和威胁。尾矿库南侧主坝体坝底标高为
4、458m,坝顶标高498m,总坝高40m。初期坝坝顶标高472m,坝长约260m。后期坝由二级子坝构成,一级子坝坝顶标高483m,二级子坝坝顶标高498m。库区西侧有一低矮山体,部分已经被尾砂覆盖,西侧坝体共分三级马道,与西侧原有毛石坝相连,并与南侧坝体的一级子坝相通。该尾矿库一旦溃坝可形成泥石流,边坡不稳可能会产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将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造成重大事故。122土地植被资源破坏严重。经调查,合计损毁土地面积383588hm2,损毁的土地类型为有林地。123地貌景观破损严重。矿山在露天开采过程中挖掘山体及部分土壤,破坏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完整山体,造成人工
5、凹坑和边坡,使原来错落有致、自然协调的地形地貌景观发生改变,破坏程度较大。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形成的露天采坑、排岩场及尾矿坝对该区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土地植被及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等造成严重破坏,亟待进行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复。2治理原则21安全原则。以保障治理区稳定安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首要任务。2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矿山破损山体现状、分布区域、损毁的土地植被类型,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遵循因地制宜、与周边地区协调一致的原则。植被恢复根据破损山体类型和矿山分布区自然分类施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优先恢复成林(草)地。这样可以使治理工程成果更好地融入周围原始的生态环境,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区 植被 恢复 工程设计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