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速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随之也出现了生态景观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特色文化资源丧失等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寒地小城镇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论述了寒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思路,探讨了普适性的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从而改善其单调的景观结构和环境质量,创造一个适应寒地地域气候、富有特色的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关键词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1寒地小城镇生态环境状况1.1寒地小城镇概念寒地小城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一种城乡过渡体,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和农村相比,
2、它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高级形态,以非农产业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为主体组成社区,既同乡村保持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与城市相比,它又明显保留着更多的“乡村性”,经济的集聚程度、结构的现代化程度等都不及城市,发展较为落后。1.2生态环境特点1.2.1人文环境小城镇环境是由那些与小城镇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的。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人行为与行动的非物质、无形存在的事物。近年来,满足人的需求已成为生态环境设计的目的和归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设计学科的兴起,人们越来
3、越注重生态环境潜在的内涵,即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现代的建筑与规划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到处是排列式雷同的住房和毫无意义的公共空间,单调、枯燥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其中的人们无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精神调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及人的不当行为都加剧了环境的退化。1.2.2气候条件气候也是影响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寒冷地区一般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较为缓慢,生态平衡维持难度较大。寒冷气候使得生物的生长期漫长,延缓了恢复进程,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另外,在城镇建设和布局方面,寒冷气候也影响着城镇保护和恢复现有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
4、脆弱区,植被覆盖率低,物种较为单一,当遇到风沙或暴雨肆虐时,易发生自然灾害,从而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1.3生态环境现状我国寒地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存在着土地浪费比较普遍、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监管不力的状况。因此,只有建立生态型小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2寒地小城镇景观构成因素2.1自然条件小城镇景观的构成主要是依附于其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我们要充分了解各种自然因素的特征和历史,并在寒地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中使之充分的展示出来。水体、地形、地质、气候、植物都是构成小城镇景观的因素。但寒冷地区气
5、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生长的植物分布不均、生长缓慢、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景观规划需要人为改善。2.2人工因素人们根据其主观的意愿所进行建造和加工的景观因素,主要包括了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构成因素。建筑物的地方特征和历史特征都比较明显,且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还要与时代和地方特色相一致,成为创造地方性特色的因素。桥梁、电视塔等一些环境辅助建筑,可以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处于标志性的位置,成为小城镇景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结合自然景观合理运用的人工景观会起到更好的效果。2.3社会影响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必定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了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这
6、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科技水平、审美意识和标准,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相关规定等。3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规划思想3.1生态景观概念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3.2生态景观环境规划基本原则结合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现状,规划一般应遵循“4R”的基本原则,即Redu
7、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o“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4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规划经过以上对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各项分析可知,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应依据自然条件,充分地了解各种自然因素的特征和历史,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构成因素。所以,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的鲜明特征就是人为因素的运用、生态小城镇景观环境和模式的建立。以下从小城镇生态产业规划模式、空间
8、形态模式和城镇个性化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寒地景观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4.1寒地生态小城镇的产业规划模式根据产业部门的不同可以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4.1.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要求按照生态经济系统本身运动的规律性使用各种经济、技术措施,一方面能保持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农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即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二是提
9、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如把作物秸秆等不是烧掉而是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既可为农村提供饲料和能源,又可为农业生产增加肥源;三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农村能源,如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四是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及各种生物种群:五是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六是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4.1.2生态工业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
10、济活动重组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再利用”的反馈式流程,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产品,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业生态学则把工业体系预想为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情况,将它描绘成如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流动及储存的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
11、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态工业”模式是“卡伦堡共生体系”。卡伦堡位于北海之滨,是丹麦的一个工业小城市。那里的主要5家工业企业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地,自发地相互间交换“废料”:蒸汽,水以及各种副产品,并用专门地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工业共生体系”。4.1.3生态服务业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就是将生态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来。生态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生态物流、生态商贸、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如生态旅游可以被视为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它被定义为“有目的地前往自
12、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仅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4.2寒地生态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模式寒地生态小城镇的空间利用应遵循资源集约的原则,采取适度集聚的紧凑模式:即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居住小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4.2.1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生态产业园区为最佳模式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分散布局向集中格局转变,建立小城镇产业园区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有效方式。适当集中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的共享,以便降低成本,节约大量土地,有利于产业生态化发展。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区位应该选择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最低的地区,应
13、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应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应当相对封闭,与商业区和生活区隔离开:工业用地周围及与其它用地之间也必须有绿化卫生防护带。4.2.2人口向居住小区集中,生态住宅区和生态农庄为最佳模式农村人口向居住区的集中包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经转变身份的农民向镇区集中。现今很多农民已经彻底地从事二三产业,如进城经商而常住城镇的农民,被征用土地而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完成从这类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对于小城镇来说,就是要促进其向镇区的转移,使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采用镇区集中人口的生态住宅小区是最佳的模式:另一种则是从事农业生产劳
14、动的农民向“集中居住区”的集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特征,院落式居住形式和分散的道路使农村人均居住用地大大高于城镇,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增加,宅地用量也在迅速增长,在没有合理规划及管理的状况下,扩大了生态破坏的面积,造成了“到处放牧、山山种粮、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处处污水”的现象。建立生态农庄,有利于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4.2.3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行农田向大户集中,实行合作化经营,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种植和农业生产基地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铺平道路,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缩粮扩经,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在有利于保证经济建设用地的同时
15、耕地面积不减。4.3生态小城镇个性化模式寒冷地区气候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夏季少雨、气候干燥炎热,一年四季绿色较少,自然环境恶劣,因此,生态小城镇规划要突出个性化,充分利用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4.3.1生态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建设时充分利用小城镇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文物古迹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力求在绿地布局上形成“点、线、带、面”有机结合的结构模式。将城镇四周环状防护林带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林网化农田、放射形的绿色走廊从四周引向城镇中心,把城郊的大片绿色与城内各公共绿地联系起来,城镇内则将各公共绿地和各种带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包围居住区的绿色网,以这种绿色网为骨架再紧密联系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形成“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小城镇绿地系统。4.3.2生态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地域模式小城镇在镇区绿化方面,应设置合理的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和单位庭院绿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完整的绿地系统。由于每个小城镇都有其自然和人文积淀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性,形成别具一格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