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生成与表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生成与表达.doc(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议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生成与表达摘要: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关键就在于其蕴涵的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意境的生成及表现手法,以获得对其更深的认识,指导当今的景观设计。关键词:传统园林;意境;生成;表达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地说,意即是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1。所谓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此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名师
2、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之意境起于情景交融又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情由外景相激而启于内,景因情起而人格化。物我同一,主客相契,这是自然之道与人心之道的往复交流。不知何者为情,何者为景,自然化作我心,我心亦是自然2。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对待言、象、意的关系上,从来都把意摆在首要位置。先哲们早已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命题,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于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和存意的象了。再者,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综合和整体观,佛禅和道教的文字宣讲往往立象设教,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美学趣味。这些情况影响、浸润于艺术创造和鉴赏,从而产生意境的概念。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
3、,强调意在笔先,强调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由于深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极其重视意境的构思。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人予以思想感悟的环境3。中国传统园林中意境的创造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种意境的涵蕴既深且广,其表述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那么园林中的这种意境是怎样产生的呢?造园者是通过什么手法,应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出这种意境呢?从中国传统园林,包括历代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大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手法:一、师法自然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
4、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形态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在造园中对自然的模拟,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直抒胸臆。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不过是文人的夸张说法,这一拳、一勺在园林中则是指一定数量的山石和水体,它们是具体的物境。太华、江湖则是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从而把物象幻为意象,把物
5、境幻为意境4。但中国传统园林又决非简单地模仿自然中的构景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是对天人合一的积极诠释,所谓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主旨。二、文心画境唐宋以来,园林、绘画、文学作为三个艺术门类,它们同步发展,互相影响,三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其中尤以绘画对园林的影响至深至广,它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以画入园,因画成景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作为造园的蓝本,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在中国画论中,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6、总结了中国画在表现和意境方面的几个要素,将其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点。而这六点大都与中国的造园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如骨法用笔,虽指画家的笔头功力,但园林设计家叠山垒石,开泉凿池,如同画家在纸上运笔,讲究高下、虚实、开合、收放。从假山尤其是山石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也能看到诸如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乃至某些笔墨技法如皴法、矾头、点苔等的具体摹拟5。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者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诗情画意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匾额、楹联或者是物境旁的景题、划石等文字来点题,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
7、,从而使园林意境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这些文字,用墨不多,却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境。例如扬州蜀岗平山堂有联一日: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既点醒了于此游赏的意趣,又使人联想起欧阳修当年于此建堂观景、对酒赋诗之情景。无锡太湖鼋头渚摩崖刻大字包孕吴越,不仅说明了太湖之广阔浩瀚,而且融进了数千年的历史。绍兴东湖桃花洞壁上有句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令人顿觉此洞虽小,却深不可测,感到它太古久远的年代和天然化工的绝妙。事实上,在各地风景中,几乎每一景观处,都有因时、因地而点景的这类题咏,若不见只字,游者顿觉有所失。三、
8、比与兴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在文心雕龙中比、兴的释义是这样的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而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无须强求模山范水,而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扬州个园四季假山的叠筑,是最好的实例。造园者用湖石、黄石、笋石、雪石别类叠砌,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竹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寻踏者联想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产生游园一周,如度一年之感。在笋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竹间巧置石笋数根,以象征春日山林。湖石山前则栽松掘池;
9、并设洞屋、曲桥、涧谷,以比拟夏山。黄石山则高达九米,上有古柏苍翠,与褐黄的色彩对比以象征秋山图。低矮的雪石则散乱地置于高墙的北面,终日在阴影之下,如群负雪的睡狮,以比拟冬山。当然,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因此,稍有文学修养的人,看到春山那墨色的深色,就会想到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染就江南春水色一类的诗句。 四、曲径通幽 中国传统园林在体现求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的境界中,突出一个曲字。曲成为用来表现艺术意境,追求自然美、含蓄美、深邃美和朦胧美的重要手段。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有致,前
10、后呼应,门内有径,径欲曲等均体现了曲在中国园林中的作用。园林艺术的关键在于景。为了求得景的瞬息万变、意境的幽深、引人入胜,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无论是分景、障景、隔景,都是为了追求曲,使景致丰富深远,增添构图变化,以达到景愈藏则意境愈深的效果,所以中国园林不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十分讲究曲折变化。园林的路是联系园内景点的脉络,讲究曲折变化,如园冶中所言:不妨偏径,顿置婉转路径盘蹊,蹊径盘而长,这样才能做到径曲景幽,景幽客散。使游人有景可游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满足游人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的审美心理。园林中的桥,实际上是跨越水面的路,起着联系交通和组织导游的作
11、用,同时还有分隔水面,点缀风景的功能,与路一样,忌直求曲。这不但能给人以亲切感,还能与弯曲的园路相呼应,同时还能使人在桥上的观景角度时时变换,不断获得新鲜的美感享受。常见的三折、五折、九折等之字形桥以及拱桥等均体现了这种特色。园林中山石是对自然山石景观的艺术摹写,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利用山石的瘦、漏、透、皱,或特置、或峰石嶙峋,均错落有致,大小搭配,似有飞势,以它堆叠出的各种磴道,顺应地形随意起伏,曲折多变,利用其自然形态又呈现出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水在园林中,与山景并称为山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不在深,妙在曲折。园林理水,更以曲为美,自古就有理水为心字形说法。水面曲曲折折,狭阔结合,使人
12、不辨其源,富有深远之味。园林建筑如亭、台、厅、堂、斋、榭、轩、廊等都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其平面形式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等皆有,屋顶翼角起翘,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虽静犹动,给人一种扬起、飞翔的感觉;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弯的吴王靠等,和谐统一,曲中寓直。至于墙体、柱等无法改直为曲的部位,亦多采用自然线型的物体,如山石、树冠等来加以掩饰,使游人满目皆是自然的曲线形体6。园林植物在配置时讲究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等多种配置方式组合,不同环境也以不同树种多方巧搭,有深有浅、疏实相济,避免单调而刻板的种植,追求自然起伏的林冠线和自然弯曲的林缘线,富有韵律和节奏意趣
13、。五、藏露结合 半藏半露,藏露结合是园林艺术中的一种含蓄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在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造园家常常让幽深的意境半藏半露,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游人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种藏漏含蓄的手法,使园林意境高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六、因与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在这句话中把因借提到与体宜并列的高度,认为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因的主要表现是因地制宜
14、。如北京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在苏州河的源头,处于三面山坡中间低洼的谷地。因此随应洼地顺凿为池,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水景园,各种形式的楼阁亭榭临水随地势之高低环绕布列,相互间用游廊、小桥相连,隔水相望,互为资借。在泉流出口处。利用水位高差,理石散流,构成瀑布,野趣横生。借即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中国古代早有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
15、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要解决好借景问题,应首先在立意上下功夫,应到园址进行实地考察,用心观察,琢磨营构,如园冶记述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借景方式有:空间上借景。空间上借景可以远借,邻借,仰借,俯借 。远借属外借,把远处奇观佳景摘入园内,以增加景物内容,丰富空间构图。如北京颐和园把20里外的西山、玉泉山组织到昆明湖及万寿山的景观中,登上昆明湖南湖岛的望蟾阁,可以环眺四面八方之景,借到北面的万寿山全景及西面的玉泉山西山之佳景。邻借属外借中之近借,即把园外临近的美景组织到园中构图中来,也可以是园内景色互相资借。如苏州拙政园西园与中园的围墙边掇山而建两宜亭,取唐诗人白居易绿杨宜作两家春之意,造成相互景观的渗透与交流。仰借如北京北海公园借景于景山和白塔;颐和园仰望佛香阁。俯借如苏州狮子林西端土山上建有问梅阁,居高凭栏俯视,山下曲桥浮跨水面,(下转第20页)亭舫倒映水中,彩云飘漾,荷花盛开,景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