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高》讲解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登高》讲解课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登高)讲解课件登高是一项自古就有的民俗活动,登高必赋,也是儒家文化传统之一。大历二年(767)年,安史之乱结束仅四年,藩镇势力又起,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年56岁的杜甫漂泊无定,生活困苦,病魔缠身,好友也相继去世,面对如此境况,杜甫单独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会赋何诗?抒何情?让我们一起感受晚年杜甫的七律之冠(登高),感受其悲情里的壮气所在。首先,让我们试读这首诗,感受本诗的节奏,读后你会有何感受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的,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这种悲的感情是复杂的,
2、是丰富的,为什么这样说,请随我一起细细品味。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细品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们从意象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感情。首联选取了“疾风”、高天”、“猿啸”、渚清、“白沙、“飞鸟等意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诗人用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惨淡的霞江秋景图,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雄浑壮阔的意境,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哀伤。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写景,却写出了一种雄伟之感,以潇潇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意象,描绘出一幅广阔壮丽的长江秋景图,可“落木”的运用则更有力度,只有落木
3、才能承当起无边二字,无边落木的压迫,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时光流逝,常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林庚在(说“木叶”)文章中指出“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可见杜甫在用字方面还是很注重推敲的。前两联的典型秋景,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也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从广阔的空间,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从无尽的时间里,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一般的诗人悲叹“小我”不同,杜甫的悲叹,是放眼整个天地的,是一种充满天地的大悲伤。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十四字之
4、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此联离不开一个“悲”字。“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感情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的漂泊孤苦、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全诗起于“悲”,而总算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风格却悲而不凄,雄浑深沉。这首诗又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再次品读全诗,我们从内容上感受到其厚实饱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此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格律上追求X,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
5、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X。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令瓦走坂百川东注”的气概,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概,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画面里充满着空间感,烈烈多风的秋日,江渚之上一片凄清,沙滩两边空无全部,只剩下飞鸟盘旋。声音与画面相互应和,猿的啼鸣又将整篇的感情推向悲怆。“葵蕾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杜甫把自己比作像葵花向阳一样,永远忠君爱国,关怀百姓,他又怎能不悲,不登高呢?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悲。纵观全诗“悲秋意蕴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但境地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跨越千年,横看中华大地,何时何地都有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老者,抗击疫情战斗中,我们仍能看到身先士卒一一不惧、病魔缠身-不退的人民英雄张定宇,有战士之勇猛,国土之担当的钟南山,面对疫情之忧患,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期望我们的同学,也有一份如杜甫、张定宇、钟南山一样对祖国无限深沉的爱,以祖国忧为己忧,以百姓危为己危,承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