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
《统编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统编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1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2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3 .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
2、趣导入,揭示课题1 .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知音共饮醉当歌。知音世所稀。千金易得,知音难寻。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3 .教师过渡,板书课题。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一一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诗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方法按
3、主题归类,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紧扣文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打开书,试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2 .教师配乐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键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 .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4 .点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并给出停顿参考意见,
4、可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与断句方面的错误,也能在理解文意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用心思考。)2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伯牙弹琴,链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锤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
5、,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锤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链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3 .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锤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
6、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锤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 .品读课文,感悟“知音”。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那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六上伯牙鼓琴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