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doc
《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框筒结构是指在建筑外周布置密柱深梁形成的三维筒体结构体系,它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作用,抗侧与抗扭刚度均较大,早期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如83层的标准石油大厦(Standard Oil)。框筒的概念最早由SOM的法兹勒凯恩(Fazlur Khan)提出,并被应用于芝加哥43层的切斯纳特公寓大楼中。通过在建筑物周边设置柱间距较小(35m),且裙梁高度较大(11.5m)的框架,使得在水平力作用下除了腹板框架可以承担部分的抗倾覆力矩外,翼缘框架由于筒的空间作用也可以承担部分倾覆力矩。因此,与普通框架相比,框筒结构的抗侧和抗扭刚度要大得多。但水平荷载作用下框筒结构的截面变
2、形不再符合初等梁理论的平截面假定,腹板框架和翼缘框架的正应力不再呈直线分布而是呈曲线分布,即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剪力滞后效应。一般来说,框筒结构底部会出现如图1a)所示的“正剪力滞后”现象,而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剪力滞后效应会逐渐减弱,最后到结构顶部则会出现如图1b)所示的“负剪力滞后”现象。为了定量地区分正、负剪力滞后现象,文献2定义剪力滞后系数为考虑剪力滞后效应的柱轴压应力1(图1中的阴影)与按平截面假定求得的柱轴压应力0(图1中虚线)的比值,即=1/0。当1时,为正剪力滞后;当1时,为负剪力滞后。在框筒结构中,愈接近1,说明剪力滞后效应愈小,框筒的空间作用愈强。图1 框筒结构中的剪力滞后效
3、应影响框筒结构剪力滞后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柱距与裙梁高度(裙梁的抗弯刚度)、角柱与中柱的面积比、结构高宽比、框筒结构的平面形状、长宽比、内外筒刚度比、轴压比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以下简称高规)已经对平面形状、长宽比、洞口面积、裙梁线刚度等做出了规定,故本文不作重点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高规要求角柱截面面积取中柱截面面积的12倍,然而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由于水平荷载作用下,外框筒的剪力滞后现象会降低框筒结构的抗侧效率。本文以某高度为400m的外框筒+核心筒超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立面布置、高度、高宽比、角柱与中柱面积比对框筒结构剪力滞后的影
4、响。同时分析了节点刚域、底部空间转换、框筒开洞率和设置加强层对框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为框筒结构的设计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以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1 工程背景本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南侧,主要功能为办公和酒店,地上86层,高度为400m。结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尺寸为54m54m,高宽比为7.4,柱距为4.5m,基本层高为4.5m。结构体系采用筒中筒结构:外框筒由密柱深梁组成,内筒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二者组成双重抗侧力体系,如图2所示。竖向荷载由楼面系统传递到核心筒和外框筒,再通过核心筒的墙体和外框柱传递到基础,竖向传力路径直接、高效。结构从底部向上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变化如下:柱子截面从
5、1.8m1.2m变化为1.0m0.8m,角柱面积取为中柱面积的2倍;梁截面从1.5m0.5m变化为1.2m0.4m,结构开洞率从40%变化为57%,剪力墙厚度从1.0m变化为0.6m。图2 结构体系本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1g。建筑场地位于海边,风荷载较大,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0.75kNm-2。2 剪力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2.1 立面布置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立面布置(底部空间转换和加强层)对剪力滞后的影响,根据外框筒底部是否设置转换层和加强层,建立了3个不同的ETABS模型,如表1和图3所示。图3 不同立面的模型示意在相同的风荷载作用下,各模型不同楼层翼缘框架和腹板框架的剪
6、力滞后分析结果如图4图6所示。图中横坐标为翼缘(腹板)框架柱的平面位置,纵坐标为剪力滞后系数,为各根柱的轴应力与角柱轴应力的比值,不同颜色的实线表示不同楼层。两角柱轴向应力的连线(虚线)为参考的基准线,即=1,离基准线越远说明剪力滞后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越轻微。图4 模型A的外框柱相对轴应力分布图5 模型B的外框柱相对轴应力分布图6 模型C的外框柱相对轴应力分布从图4图6可以看出,模型B、C由于设置了转换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及其邻近楼层柱的轴向刚度发生了改变,相应的剪力滞后曲线也从光滑的曲线变成了波浪形曲线;但随着楼层层数的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相应的剪力滞后曲线也逐渐恢复成光滑连
7、续的曲线。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立面布置的影响,选取典型楼层(第20层)的剪力滞后曲线进行对比研究,如图7所示。可以看到:不论是翼缘框架还是腹板框架,不同模型的柱的剪力滞后系数相差不大,相对而言模型A的剪力滞后效应最小,模型B的剪力滞后效应最大。这说明转换层的设置增大了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而增设环带桁架则可以增加裙梁的抗侧刚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剪力滞后效应。图7 不同立面布置模型的典型楼层柱相对应力分布2.2 楼层高度的影响图8给出了模型A不同楼层的柱剪力滞后曲线(在图4的基础上增加了第70层的曲线)。可以看到:在结构底部,中间柱的正剪力滞后达到最大;随着楼层高度的不断增加,正剪力滞后效应逐渐变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 剪力 滞后 效应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