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及特点.doc
《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及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及特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及特点【摘 要】随着投资者对经济效益最大的追求,预应力网壳结构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满足了节约钢材、施工方便及建筑造型美观等各项要求。【关键词】预应力钢结构;网壳结构;工程应用;特点一、前言网壳结构是具有曲面形状并具有壳体的结构特征的空间网格结构即为网状的壳体结构,是格构化的壳体。它是由杆件构成的曲面网格结构,可以看作是曲面状的网架结构。预应力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源于日常生活,并陆续应用于工程中,预应力网壳结构便是其中之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巴克明斯特富勒 (C R. Buckminster Fuller),从一些自然现象中得到启迪,发现了自然界的“间断压连
2、续拉”的客观规律,将这种规律命名为张拉整体(Tensegrity )1,2。结构中尽量减少受压状态而使结构处于连续的张力状态,从而使压力成为张力海洋中的孤岛。依据对称性法则,既然宇宙中存在着“间断压连续拉”的原理,就应该存在着“间断拉连续压”的原理。实际上确实也广泛存在着“间断拉连续压”的现象。宇宙的星球就是“间断拉连续压”的最好模型,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又由于内部的相互挤压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形态。二、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发展情况一种结构型式的产生或者被淘汰都存在一定的条件,而使设计能满足当前应用的需要是主要的。早期网壳结构的雏形是钢筋混凝土薄壳,但是钢筋混凝土薄壳施工时需要架设大量模板,
3、工作量很大,施工速度较慢,工程造价高。因而人们对之逐渐丧失兴趣,开始寻求新的结构构造形式。与其他传统结构相类似,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发展首先是依赖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在一些大空间、大跨度的应用需求下,促进了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发展。譬如,体育建筑、会展中心、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的需要。随着研究开发工作的加强,理论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上满足了工程设计的需要。尤其近年来,我国陆续建成预应力拉索钢网壳结构十余座,建筑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4,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丰富新颖,预应力工艺和布索方式多种多样,预应力技术高科技含量显著,取得了一些国外没有或罕见的科技成果及技术5。目前,预应力钢结构正在快速发展,
4、其主要趋势是: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已从平面结构拓展到空间结构;单次预应力迈向多次预应力;对结构施加预应力的布索趋于灵活高效化;设计分析借助新理论和计算机更加深入精确化;构件制作趋于工厂定型化;施工装配趋于大型严密化。这些“标志着中国大型建筑结构的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已大步进入世界先进技术行列,表明我国预应力钢结构学科的研究、设计和实践水平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三、预应力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预应力钢结构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50年历程。而在二次大战后经济建设的高潮中空间结构得到很大发展,各种类型的薄壳、折板、悬索、网架、网壳和薄膜等空间结构相继在世界各地问世和兴建。经过20余年的工程实践,各类空
5、间结构都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那些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整体快速施工和经济耐用的结构类型,在工程建设中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德国工程师施威德勒对网壳的诞生与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在钢筋混凝土薄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型式,即把弯顶壳面划分为径向的肋和纬向的水平环线,并连接在一起,而且在每个梯形网格内再用斜杆分成两个或四个三角形,这样弯顶表面的内力分布会更加均匀,结构自身重量也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可跨越更大的空间。这样的网壳结构即沿某种曲面有规律的布置大致相同的网格或尺寸较小的单元,从而组成空间杆系结构。1863年施威德勒在德国建造的一个设计的30m直径钢穹顶,是作为贮气罐的顶盖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应力 结构 工程 应用 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