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理论扩张与制度构建.docx
《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理论扩张与制度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理论扩张与制度构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秉承了传统直接利害关系理论,核心是在利益联系的范围内限制提起诉讼主体的资格范围,防止非直接利益联系人无节制地提起诉讼从而造成滥诉。该理论在私益诉讼中固然能够节约诉讼资源,防止滥用诉权,但是一旦进入公益诉讼领域,客观上就会对公益诉权的保障、提起公益诉讼的便利形成障碍。因此,为了体系性、有的放矢地构建民事公益诉讼体系,本文从公共利益的现实性出发,从个人代表、社会组织、检察机关三者作为诉讼主体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局限性进行全面分析,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建议和制度支持。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适格主体诉权分配公益诉讼围绕着公共利益展开,而在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中,诉讼主体
2、的地位和身份同样与诉争利益的性质及归属存在直接的联系。民事诉讼基于不告不理和直接利益相关原则,只有权利受到侵害的主体能够主动到法院起诉从而启动整个诉讼保障制度。但是,公共利益的特殊性为传统法律责任下诉讼激励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如何最有效地激发“善于”维护特定利益的社会主体“勇于”参与到纠正社会利益分配错误的冲突中,激励其利用司法系统完成利益维护与纠偏的目标,是整个诉讼制度运行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现行民事诉讼法抽象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配套法律的规定,民事公益诉讼权的行使主体并不明晰。近年来,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司法
3、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逐步补齐了这一缺漏。但仍然面临诉权行使主体较为狭窄、公益诉权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同时,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进行了规定,但法律规定的“欲言又止”,让这一制度保隙的具体实施缺少关键指引。“诉权”的配置与诉讼程序的重新设计,应当回应社会对于权益保护的实际需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要求诉讼程序对公益的权利义务关系予以相应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公益”与“私益”并存,两者不能纯粹的划分,两者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将公私利益二元划分,实施传统的诉权配置结构,并不能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有必要打破公私诉讼的分野,重新建构公益诉讼适格主体的理论和制度。一、采取个人
4、代表群体诉讼模式的局限性公共利益涉及不特定多数利益相关者,其空间、时间关系很可能跨度较大,在单一诉讼程序无法囊括所有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时,就会引发裁判效力的相关讨论。公共利益之代表有范围限制,而基于经济与效率的“理性”考量,其代表权涉及的主体范围也存在局限。传统民事诉讼理论提供了代表人诉讼、集团与团体诉讼等解决集群性争议的制度,对应了群体性争议解决所需要的裁判效力扩张模式。现代群体纠纷中,往往受害人多且为弱者,因而在人数或利益上有集团性或扩散性,使得群体诉讼内含公的成分。而对于抽象、广泛的公共利益维护而言,群体诉讼裁判效力扩张的制度供给显然不足。(一)代表人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诉讼代表人制度,
5、以及有些大陆法系国家实施的选定当事人制度是应对群体性纠纷、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避免矛盾裁判的诉讼制度。在一定情形下,这类制度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论是选定当事人制度或是诉讼代表人制度,其本质上实际上是诉的简单合并和多个牵连的诉合并审理过程中诉讼当事人的安排。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以由少数代表人作为具体的诉讼利益的代表以实现前述目的。一般来说,诉讼的参加人以及诉讼所对应的给付都是确定和明确的,其诉讼的指向一般较为清晰。代表诉讼或者选定人诉讼的代表人一般是首先提起诉讼的原告,而其诉讼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是因为通过诉讼参加与合并审理的制度,经过登记的具有相同涉诉的主体
6、能够简单的形成统一化的共同诉讼,由于其诉讼标的都是同类的、可分的,其诉讼过程只不过是一个简单诉讼的具象化复制。其涉及的多数利益也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这种诉讼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维护公共利益所需的既判力扩张机制建立在既有的一般诉讼之上,因为诉的合并的程序和规定在传统民事诉讼中早已有之,制度的嫁接和改造并不会遇到理论上的困难。无论是诉讼前的公告与登记制度还是判决后的利益分配与执行机制,诉讼参与人数量上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诉讼利益的性质本身。再未触及传统诉讼程序的基本认识的情况下,这种诉讼合并的代表人形式无疑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尝试,其可操作性固然与诉讼程序的一般设置相吻合,但对于抽象公益的保护仍
7、存在局限性。(二)集团诉讼与团体诉讼英美法系的集团诉讼设立的基础并不仅仅在于诉的简单合并与普通共同诉讼,其主要基于事实出发型的诉讼思维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的诉讼理念。集团诉讼采取动员个人的利益动机来实现公共目的,与之相应,裁判效力在满足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及于未参加诉讼的第三人。与英美法系因应群体纠纷的原因相同,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基于其司法传统,发育出了团体诉讼制度。团体诉讼制度是赋予某个团体以诉讼主体资格和起诉权,使得特定团体成员得以代表全体起诉,并独立行使和放弃诉讼权利。团体诉讼制度旨在维护组成集体的成员的共同利益或集体的整体利益,在效果上可以制止违法、预防性保护权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8、意义重大。团体诉讼的范围较集团诉讼要窄很多,一般而言,主要局限于工会、业主委员会、投资者保护组织等得以法定诉讼担当的团体。在这类诉讼中,法律无不抽象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型利益,这种抽象的利益导致诉权代表的利益虽然是复合性的,其承担主体也是多数性的,但是其诉权结构确是单一性的。此种有公益属性的群体诉讼在司法程序中涉及了公共性的、非具体的诉讼利益,为在诉讼主体不特定且公共利益具有明确承担者的情形下维护公共利益奠定了诉讼基础。由于诉讼的标的虽然有所指向但是在诉讼过程中仍然未能事先完全明确。这便为裁判效果在抽象层面上的规范效力创造了条件。由于诉讼保护的对象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其在理论上更能够覆盖尚未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事 公益 诉讼 主体 理论 扩张 制度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