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索引号:002645371-03-2008-1002生成时间:2008-04-14发布机构:国土资源局前言地质灾害除了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工程设施,造成直接损失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严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差、交通阻塞、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山区,不但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加重了国家和其他相对发达县(市、区)的负担,影响全局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不但对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意义。丽水市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
2、地区,1980年以来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死亡人数达二百余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随着交通、水利、城建、矿山等不断建成和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显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已被丽水市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为了更加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地质环境,减轻或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丽水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照原丽水地区行署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本规划。第一条自然地理、气候与生态环境1.1自然地理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18。42?120。26?,北纬27。25?28。57?间,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周边与温
3、州市、衢州市、金华市、台州市、福建省宁德地区、南平市接壤。本市位于浙闽隆起区,地貌以中山广布,峡谷众多,间夹狭长的山间盆地为基本特征。山脉属武夷山系,海拔IooO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有244座,龙泉市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第一高峰。西南部中山山地面积占全市69%,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9%和12%。500米标高以上的丘陵山地占94.7%,盆地低丘为5.3%,地形变化大,坡陡谷深,大于25的陡坡面积占77.4%,其中35以上的极陡坡为35.6%。境内有瓯江、钱塘江等六条水系,市内瓯江干流长316公里,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8%,是主要水系。1
4、.2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热同期。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垂直差异悬殊。截止1996年,全市各县(市、区)年平均气温16.918.5C,无霜期26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14.11704.4mm。1984年以前,日雨量250mm的暴雨日数,庆元、龙泉年均有48天,青田县东南部有45天,其余各县(市、区)多数为24天,局部57天。日雨量210Omm的大暴雨日数,青田县年均有1天左右,庆元、龙泉有0.51天,其余各县(市、区)不足0.5天。日雨量215Omm的日数,青田县年均有0.20.3天,缙云、莲都、庆元、龙泉等县(市、区)仅局部出现010.3天,遂昌、松阳、云和
5、、景宁等县未出现。但1990年以后,暴雨、大暴雨年出现日数明显上升,青田县在1990年9月8日、1996年8月1日24小时降雨量分别达到208.5mm、291.8mm,为特大暴雨量。暴雨尤其是大一特大暴雨的逐年增多,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分布。1.3生态环境丽水市是浙江省重点林区,森林蓄积量3993.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3%o人均拥有水资源7649立方米,水力资源可开发量240万千瓦。市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省、县级自然保护区各1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4处、森林公园7处、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破坏相对较少,生态环境总体尚好
6、,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进行规划建设。第二条社会经济概况2.1 行政区划与人口丽水市即原丽水地区,于2000年7月撤地设市,全市辖7县1市1区,市政府驻地莲都区,所辖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65个建制镇,129个乡,3662个行政村和156个居民区。总人口245.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3万人。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丽水市位于浙西南山区腹地,由于地理、交通、信息等原因,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8.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3%、36.9%和34.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稳
7、定发展,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前进,经济效益好转;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邮电运输业继续发展;内外贸易持续增长,市场物价涨幅逐年回落;金融形势基本正常,保险领域继续拓宽;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继续改善。第三条自然地质环境丽水市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华南褶皱系浙泰南褶皱带,丽水一宁波隆起区西南段,丽水一余姚深大断裂从本市通过。3.1 地层岩性本市主要为两大地层单元,其一是元古代的基底地层,分布于龙泉、遂昌、松阳等地,总面积大于1200平方公里,主体为中一深变质相的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系,易风化,表现为中低山缓坡地貌。其二为中生代盖层岩系,时代分属中
8、、晚侏罗世,白垩纪,出露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5%以上,为一套火山碎屑一沉积岩组合;火山碎屑岩岩性多为中酸性晶玻屑凝灰岩,表现为中山陡峻地貌;沉积岩多为火山碎屑岩的夹层,层间结合力一般较差,大多反映为丘陵地貌。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厚度不大,散布在河谷和山间盆地中。3.2 火山活动和火山岩中生代燕山中晚期以来,火山活动强烈,多期次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量火山碎屑岩,火山喷发期之后的侵入岩体,区内广泛分布,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主要有景宁、前村、云和、牛头山、社后、溪头、荷地等岩体,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易风化,结构相对松散。在长期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近地表部分风化、破碎,残坡积层具一定的厚度。3.3 构造、新
9、构造运动和地震本市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东向的余姚一丽水深断裂带,经壶镇、丽水、云和、庆元,斜贯全市,长度超过180公里,宽1030公里,带内岩石片理化发育。另一组为北西向山门一遂昌大断裂,沿景宁、云和、松阳、遂昌一线分布,出露长度100公里。其余断裂多是由上述大断裂次生或派生而形成。断裂构造对中生代以来的地质、地貌以及地质灾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构造如火山穹隆、火山洼地、破火山口、火山通道等,对其周围岩石组成和构造活动有一定影响,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客观条件之一。第三系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与气候等因素联合作用于地貌的改造,形成IOoo12
10、00m、650750m和40Om三级剥蚀夷平面,河谷下切强烈,地形坡度陡,同时基岩次生的风化、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或坡积层厚度加大。本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政和一海丰地震亚带,历史上庆元、景宁等地发生过55.5级地震,1515年至今近500年虽有多次地震发生,但烈度均未超过六度,属基本稳定区,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小。1998年2月24日庆元县曾发生3.7级地震。3.4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上,丽水市多属于基岩山区,分布岩石为块状坚硬凝灰岩,间夹沉积岩,具有典型的山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山地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河谷地带在地貌特征、沉积岩分布数量上虽然与山区有差别,但松散层厚度不大,岩性组合、结构方面仍以岩体工程
11、地质为主。为便于同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其成因机制分析方法相对应,将全市分布各种岩石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岩组(见表1)O不同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有明显差异,对地质灾害形成起不同作用,其分布范围内地质灾害数量、种类也有差别。3.5水文地质丽水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色碎屑岩类孔隙一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类。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以松散的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为含水层,基岩一般为隔水层。入渗性能好,排泄、径流速度快,松散岩类孔隙水型地下水位随降雨量变化的速度、幅度大。红色碎屑岩类孔隙水型地下水分布局限于白垩系地层分布区。与地质灾害关系较大的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工程地质岩组特征表岩
12、组名称代号主要工程力学参数地层年代分布工程地质特征坚硬块状侵入岩组I极限抗压强度100MPa武全市整体性好。由于多出露于中山、低山,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后结构松散,岩石破碎,易发生边坡不稳坚硬块状一厚层状熔岩岩组V1极限抗压强度80100MpaJsj全市整体性好,稳定性好,且不易风化。但裂隙一般比较发育,有断裂通过或在区域性大断裂范围内往往见边坡失稳或产生崩塌坚硬厚层状一中厚层状火山碎屑岩岩组Vp极限抗压强度100MPaJsgJad全市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但碎屑中长石矿物含量多时会形成较厚的风化层,这些风化层都有水解或崩解特性,其上若有厚大的山麓堆积易产生沿基岩面的滑坡坚硬较坚硬厚层状一中厚层状
13、火山碎屑岩岩组VpcJadJ3X全市岩性复杂,各层工程地质特性相差悬殊,平面差异也比较明显,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坡、崩塌、矿山中坑顶冒落、采空区地面陷落及露采区边坡失稳等坚硬块状一中MG极限抗压强度Pt1bd遂昌、松阳岩石整体性一般较好;风化壳上岩性变化较大,沿风化裂隙、片厚层状片麻岩岩组50100Mpa理面或断层带会产生崩塌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一薄层状片麻岩片岩组MGsPt2In龙泉、庆元、松阳、景宁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沿片理化带产生崩塌和水库岸边下滑较坚硬块状一厚层状红色砂岩、砂砾岩岩组RscK1gK1c各河谷盆地一般组成高丘,地貌形态醒目。较坚硬,相变化大,产状平,夹细颗粒碎
14、屑岩透镜体。易风化,节理发育、夹层多时常形成岩洞、绝壁,崩塌是最常见的工程地质现象软硬相间的层状碎屑岩夹煤系岩组Ccc极限抗压强度50100MpaJifJ2m1松阳、龙泉相变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软弱夹层常见,会造成矿坑塌顶和公路塌方中一状屑组软层层碎岩较厚薄细岩Rc极限抗压强度50MpaK1gK1CK2I山间盆地中心软硬相间,易风化、软化、水崩解,常出现顺层滑动松散岩组S承载力150400KpaQ前河盆也山及谷世往往有边坡不稳的问题,是灾害发育最多的岩组单元。此外,花岗岩及变质岩风化厚度大的地段,亦划归此类第四条环境地质勘查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1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本市现代地质勘查工作开始于民
15、国初年,1958年后进入高潮,以基础地质、物化探、矿产调查、勘查为主。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地质灾害勘察引起重视,逐步从成灾后调查转向灾前预测,勘察、治理和采取预防措施。1991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完成了全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4.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极为重视,在1995年机构改革时,首次明确把地质环境管理列入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四项行政职能之一。1997年6月又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小组,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建立了市、县(市、区)、重点乡(镇)、重点村的全市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网络。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协调小组、联系网络的作用,通过与上级部门、科研院所、学校、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单位的合作,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本市实际,制定了年度防灾预案。在地质灾害点勘察评价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上报,争取资金、组织治理施工等工作。至今已对莲都区银场、青田县横路、庆元二中、缙云县城寺后东路、景宁县澄照、松阳县太子坟等灾害点进行工程治理,取得明显效果。4.3存在问题地质灾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