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伪善言论的表现、成因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伪善言论的表现、成因与对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网络伪善言论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网络为人类创建了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汇空间,进入这一空间的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言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成为海量信息的受众对象。网络言论的即时性、汇聚性特点使人类的话语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其中一些非理性的、错误的言论也危及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加强网络治理,我国近年来制定了多项互联网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长期以来由匿名发布引起的网络言论乱象,维护了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然而,活跃在网络上的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并未偃旗息鼓,他们通过散布各种伪善言论,以蒙蔽、引诱和煽动民众的方式继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行为。显然,这
2、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对个体或特定范围的人群,而在现代网络社会,伪善言论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化和危害多元化的特点。1 .网络伪善言论的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网络社会中,伪善言论虽然形式多样,但从这些言论制造者的设计伎俩和思维惯性来看,要么是把某种价值观念极力拔高而成为绝对的道德评价标准,要么是从个体自发的好恶情感出发肆意夸大道德评价的作用,要么是围绕民生问题营造虚伪狭隘的道德悲情。可以说,网络伪善言论是以偏激任性的思维方式大作“道德文章从而堂而皇之地在网络上招摇过市,形成广泛而持久的话语蒙蔽和欺骗效应。具体而言,这些网络伪善言论大量充斥在意识形态渗透、热点事件评论以及针对民生问题的网络舆情危机等方
3、面。(1)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网络伪善言论的制造者将虚伪的西方普世价值视为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将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政治价值观美化为至善理念,从而假借“善”的名义实施价值观渗透。例如,一些网络大V以民主自由的捍卫者自居,以“舆论监督”为名,鼓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一些境内外人士对中国政府依法惩治犯罪行为心怀不满,在互联网上挥舞“人道主义”大棒,指责中国司法当局“打击民主人士“,甚至污蔑中国政府钳制民众的思想自由和剥夺民众的合法抗议权,进而在网络上制造中国政府违反国际人权准则的谎言。部分西方媒体和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以“尊重事实”“维护正义”为名,在网络上散布中国社会不公、底层利益受损以及
4、中国政府对民主自由人士打压、群体性流血事件等虚假新闻,极力彰显对中国底层民众的“道德同情”;同时与西方所谓维护人权的“案例”加以对比,企图诱导我国民众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盲目青睐,进而在我国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制造裂痕。此外还需警惕的是,一些人与西方政治价值观渗透相呼应,基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逻辑,以还原“历史真相”和“重新评价”为掩饰,真实意图却是“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在网络上对领袖和英雄人物肆意诋毁,企图篡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最终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2)针对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网络伪善言论制造者滥用道实施者常常以道德义愤的名义为自己开脱,并获得社会公认的道德
5、假象。类似于这种情形的道德标榜往往伴随着对网络民意的绑架,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严重侵蚀。据报道,一名女性盗窃者声称其盗窃对象是贪官,从而谋求减轻处罚,这一事件被许多网民称赞,并称之为“侠盗”。盗窃的行为首先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违法必定违反道德,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原则和前提。(3)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在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事件的网络围观中,一些人在民生问题上表现出道德评判的偏激与固执,以虚伪的道德悲情妄议中央决策,制造政府与民众的对立。长期以来,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更为紧迫为由,竭力宣扬对社会底层的道德同情,对我国对外投资、国防、航天事业等重大战略说三道四。此外,在公共事件
6、引发的网络围观中,一些人刻意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道德同情,进行虚伪的悲情宣泄,从而制造地方政府漠视民众正当权益的假象,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危机。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一些民众对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公等问题,除了以谩骂、讥讽的情绪化言论对国家政策实施、政治体制改革表达不满之外,还利用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在网络上发表基于民粹主义的悲情式伪善言论。例如,对于突发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尤其是PX项目、焚烧垃圾项目等邻避事件,一些人不是正确看待和客观分析,而是借题发挥,夸大事实,其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突出这些事件和问题中的官民对立。尤其严重的是,个别人以社会
7、正义的名义把自己的观念通过网络加以扩散,并以弱势群体的身份控诉政府,由于民众很容易在重大民生问题的悲悯情绪体验中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因而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2 .网络伪善言论的危害性分析(1)网络伪善言论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与以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直接交锋不同,网络伪善言论通过巧妙的话语伪装而在思想渗透层面产生规模性、深层性的迷惑和欺骗效应。境内外一些敌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充当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马前卒,与西方媒体遥相呼应,引诱我国民众对西方民主、自由、三权分立等政治价值观产生迷恋和盲从,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使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8、信念产生动摇。例如,一些所谓的公知从高校课堂、讲坛转向影响力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以学术国际化和学术自由化的名义,无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向广大网民暗示西方政治价值观所谓的普适性,力图实现排挤、诋毁、压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目的。(2)网络伪善言论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主流价值观构成严重危害。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并伴随着自我道德标榜,在网络上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发表煽动性伪善言论,对民众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构成严重的误导,导致社会成员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分裂与对立,加剧了道德观和价值观层面上的网络舆情危机。此外,网络伪善言论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主
9、流价值观的危害,也体现为对道德评价功能的越界和滥用。从本质上讲,伪善不仅是对“善”的掩饰,而且是对“道德”这一概念的肆意扭曲,进而以“道德”工具化的方式特意夸大道德的作用和功能。(3)网络伪善言论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危害。例如,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民生领域重大事件的悲情式伪善言论,很容易被国内外一些“逢中必反”的人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资源。这些人长期以来热衷于向我国民众宣扬中国社会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的政治谣言,同时编造虚假案例展示西方社会的民主和公正。他们在网络上发表对抗政府和离间政府与民众的言论,鼓动一些底层民众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怂恿一些民众与政府对
10、抗。这些言论一旦在网络中形成集体性的话语力量,就会凭借道德同情的诉求权达到抗衡政府、撕裂社会价值共识的目的,从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二、网络伪善言论生成和蔓延的原因分析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网络谩骂、嘲弄、讥讽、恶搞等显而易见的不良言论不同,网络伪善言论是以“善”的面目呈现出来的话语表达,刻意强调道德优先是这一话语机制的合理性证明,道德高地是其自我辩护的立脚点。从其危害性上看,网络伪善言论实质上具有背弃常理、违背道德等基本特征,而言行不一、人格分裂正是网络伪善言论制造者的虚伪本质。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上看,网络伪善言论是现实社会伪善言行的网络延伸,后者主要体现在特
11、定时空范围内的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而前者随着互联网信息最大程度的自由传播,呈现出横向和平面化的特点。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遍使用,使网络伪善言论不断扩散升级。网络伪善言论的生成和蔓延,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多方面的现实原因。1 .伪善言论生成的理论根源在伪善言论的生成和蔓延的过程中,道德绝对主义、道德主观主任何民族道德观念的价值精神体系,这就为西方政治价值观输出提供了理论合法性,普世价值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宣扬的。道德绝对主义无形中强化了某种道德观念的权威性,从而为道德标榜和道德绑架等伪善言论提供思想支撑。与道德绝对主义相比,道德主观主义理论更加强化了伪善主体的自我意识。
12、伪善与一般的道德失范行为不同,在伦理学意义上分析,伪善产生于道德意识源头的分裂,形成自我逻辑上的“颠倒”,进而表现出自主意识的自欺。一些人从道德主观主义出发,对于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从主观意向出发进行随意解读,导致了道德的滥用和越界问题,引起道德标榜、道德绑架等伪善言论。在自我意识层面,伪善言论体现了彻底的道德主观性。在行为者自我标榜或者为伪善辩护时,面临着诸多矛盾的理由,而行为者必须从中选择某种有利于自我掩饰的理由,如果在这些理由中不存在客观上的无可辩驳,那么行为者就完全可以进行纯粹主观的裁决。例如,某些国家无端地给他国的发展扣上“威胁邻国”的帽子,从而以此为借口标榜为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增加军事
13、开支和违反国际准则。如果说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主观主义作为伦理学理论,具有理论中立的特点,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思潮,是滋生诋毁历史领袖和英雄人物、歪曲历史等伪善言论的理论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对国家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诋毁,一贯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段,在历史发展进步的主流问题上选择性失明,而为了达到阴险的目的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奉行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总是片面地、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无限放大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以此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领导能力。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严正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
14、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特点上,历史虚无主义本身就散发着伪善的气息,伪善言论与历史虚无主义交织在一起,成为境内外一些人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惯用伎俩。2 .伪善言论生成的社会基础伪善意识和伪善言论是意识和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特殊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意识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论断,伪善言论与相应的思想意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直接与特定个体的社会生活需要和进程交织在一起。从现实生活状况中滋生的伪善意识作为特定主体的认知现象,通过伪善言论在网络社会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可见,网络伪善言论的生成和蔓延绝不仅仅是观念的产物,而且有其
15、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网络伪善言论滋生的现实土壤。党的十九大报告正视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准确客观地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这些问题又成为一些人肆意诋毁政府决策的事实基础。部分社会民众之所以受到网络伪善言论的影响而盲目跟风,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责任与担当,以及由此形成的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的愤恨情绪具有很大的关系。尽管网络组织结构中的行为主体在言论层面机会平等,具有不可剥夺的话语权力,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公正,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民粹主义的情结,从而在思想观念上与各种伪善言论形成共鸣。在网络上,民粹主义汇集了民众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意识,同时伪善言论在民粹主义思潮转向对抗性矛盾中推波助澜,对民众的价值判断形成暗示和诱导。社会敏感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在破窗效应的推动下,必然会在网络中使伪善言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