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docx
《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2003年以来,海参产业发展速度和拓展规模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内形成了继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类养殖之后“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伴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扩大,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海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威胁巨大,其中以腐皮综合征最具代表性。本文梳理分析了刺参ApostichopusJam”/CUS腐皮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系统阐述了刺参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调节机制和代表性病原致病机制研究进展,总结了刺参病害的生态防治方法,并在实现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病原致病机制及环境调控疾病发生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构建绿色健康的刺参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
2、考。关键词:刺参;腐皮综合征;灿烂弧菌;免疫调控;生态防控海参为无脊椎动物,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具有六亿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约有1200余种,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区是世界上海参种类最多、资源量最大的区域。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Se1enka(1867)作为海参纲的主要经济养殖品种,位列世界八大珍品之一,也是中国主要消费的海参品种,具有悠久的饮食历史和文化。刺参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极大地推进了其养殖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山东和辽宁沿海地区出现了刺参的规模化养殖;2011年开始,刺参养殖开始逐渐向福建和浙江拓展,成为刺参规模化养殖的新兴地区。目前,中国刺参养殖区主
3、要集中在辽宁的大连、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山东的烟台、青岛等,福建的霞浦等。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年鉴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刺参养殖产量为1717X10Y,苗种产量为5.25XIO头,经济产值达到300亿元,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如此,还开拓了以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贸易和消费市场。然而,伴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扩大,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刺参腐皮综合征,每年给刺参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40亿元,逐渐成为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也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构建绿色健康的刺参疾病防控策略意义重
4、大。本文中,依托作者团队十余年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刺参免疫防御途径和代表性病原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同时衔接环境因子对宿主和病原的调控作用,旨在为刺参病害绿色防控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1刺参腐皮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鉴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2002年首次开始针对山东地区养殖刺参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对刺参养殖各阶段的易发病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11流行特征刺参腐皮综合征(Skinu1cersyndrome,SUS)是当前对刺参养殖产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该病于2003年2月在山东省荣成首次发生,自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
5、规模暴发,波及中国从北方到南方的主要刺参产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多发生于每年水体温度较低的14月份(此期水温一般在8C以下),13月份为该病的高峰期,发病快且涉及养殖区广,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1.2病症该病的发病症状一般分3个阶段,发病初期刺参厌食并伴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感染并肿胀,口围膜松弛,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口部出现小面积溃疡并形成白色斑点,肉刺发白,此时大部分刺参出现排脏现象;感染后期随着病情的加重,刺参体表溃烂部位增多,出现大面积溃烂,最后死亡,并自溶为“鼻涕状”的胶体,
6、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图1)OA一健康刺参;B、C一腐皮综合征I期;D、E一腐皮综合征II期;F、G一腐皮综合征III期;BN一体壁;N正常组织。A-hea1thyseacucumber;BandC-SUSstageT;DandE-SUSstageII;FandGSUSstageITT;BWbodywa11;Nhea1thytissue.图1刺参腐皮综合征发展特征Fig.1Deve1opmentcharacteristicsofskinu1cersyndrome(SUS)inseacucumberApostichopusJaponicus1.3病原目前,已经鉴定的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主要有以灿
7、烂弧菌Vibriosemf出S为典型代表的弧菌Vibriosp.,以及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Pseudoa1teromonasIiigrifacien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1ia等。2006年,王印庚等对养殖刺参保苗期的腐皮综合征发病幼参进行了详细的病原学分析,发现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和另外一种弧菌属细菌是优势菌。同年,张春云等从患腐皮综合征刺参的病灶部位分离得到灿烂弧菌K1T,经人工回感染试验,发现该优势菌株引发刺参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刺参的症状相同,其对健康刺参有较强致病和致死作用,并从人工感染发病的刺参个体内分离到大量形态单一的菌株,其形态特征和生化特征与K1-I菌株
8、完全相符,表明灿烂弧菌是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主要致病菌。从自然发病的幼参病灶部位还分离到一种优势菌FP-I,经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细菌对健康幼参有致病作用,腹腔注射FPT,能引起受试刺参半数死亡,且发病刺参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刺参的症状相同,回接感染后再分离得到的FP-3与FP-I为同一种细菌,符合“柯赫法则”;根据普通细菌学表型特征对FP-1进行鉴定,可初步认为细菌FPT为弧菌属细菌,但对其16SrDNA测序并结合系统发育树的分类学分析结果表明,FP-I为假单胞菌属细菌;进一步分析得知,假单胞菌属细菌具有许多与弧菌属细菌相同的生化特征,如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氧化酶阳性和发酵葡萄糖不产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刺参 综合征 发生 分子 调控 机制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