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生态修复走过的弯路和制约.doc
《我国水生态修复走过的弯路和制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水生态修复走过的弯路和制约.doc(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水生态修复走过的弯路和制约如何应对湖库富营养化,开展切实有效的生态修复,是许多水环境治理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由于缺乏成熟理论体系,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在没有充分控源截污的条件下, 片面强调生态恢复来净化湖泊水环境,一度成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主流思想。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是有条件的, 忽视或未充分诊断这些前提条件,水生态恢复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了中国在以往湖泊治理中的经验教训, 并分析了湖泊生态恢复实现的关键因子, 以期为湖泊生态恢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内容主要引自中科院地湖所秦伯强教授团队的论文湖泊生态恢复的关键因子分析,原文发表于地理科学进展,部分内容参考其他文献
2、资料。1我国水生态修复走过的弯路在富营养湖泊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沉水植物生长的水域,水体清澈,营养浓度较低,蓝藻水华消失;而在蓝藻水华爆发的水域情况则相反。因此,治理富营养化湖泊,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利用沉水植物加以净化。而恢复以高等水生植物为核心的生态修复一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通过沉水植物恢复来改善水环境的试验工作。例如在无锡太湖马山 (濮培民, 1993) 、无锡的五里湖 (濮培民等, 1997;李文朝, 1998) 、武汉东湖 (邱东茹等, 1997) 、南京莫愁湖 (成小英等, 2006) 、贵州红枫湖 (濮培民等, 2001) 、北京
3、什刹海 (屠清瑛等, 2004) 、太湖梅梁湾 (Qin, 2013) 等水域都实施了生态工程来改善水质。2012年武汉东湖蓝藻水华大爆发这些规模较小的沉水植物恢复试验, 在项目实施期间, 由于水生植物的成功恢复, 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 项目完成后, 包围试验区的围隔予以撤除, 原来恢复的水生植物和清洁水体很快消失了, 更谈不上扩展延伸到全湖尺度的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为什么呢?秦伯强等认为, 全湖尺度与围隔尺度间的区别是, 前者很难做到完全的控源截污, 而后者的围隔措施实际上已经实现了试验区的控源截污。这也是后者在围隔尺度内得以成功, 而在开敞水域或者全湖尺度难以成功的关键原因。(
4、编者按:围隔对风浪扰动、水位波动等起到的削减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不幸的是, “九五”时期在滇池及“十五”时期在太湖的治理措施, 都是以恢复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湖泊治理实践。实际上, 当时这些湖泊距能够开展生态恢复的条件尚远。这些研究实验与治理实践, 使大家逐渐认识到, 利用生态的方法来治理富营养化湖泊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基于此, 在“十一五”及后来的“十二五”“十三五”时期, 在太湖富营养化治理中以控源截污取代生态恢复作为主要措施。2该如何进行水生态恢复?修复一个富营养化的水体, 使其生态系统实现从藻型到草型的转变, 重要的是要找到导致生态系统发生转化的关键影响因子。理论上,草型和藻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水生 修复 走过 弯路 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