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从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doc
《有序从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序从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doc(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有序从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显然是对应着不要盲目冒进。目前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工作中,确实存在不顾全局和实际情况,单纯追求政治正确,一窝蜂地盲目冒进问题。中央能够及时提醒,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碳与二氧化碳我们中国人习惯使用一些省略语言,虽然非常精辟简捷,但也容易引发误解。比如“碳达峰”和“碳中和”,准确的用语应该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二氧化碳排放中和”,意思是我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要在2030年达到最高峰;要在2060年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我们的植被或其他手段中和掉,不
2、再增加对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贡献。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精辟的省略语,让很多人误以为是“碳”要实现达峰与中和,甚至很多的能源从业者也产生了这样的误解。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不是碳本身。树木的主要成分就是碳,如果你不烧它,它们就不会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环境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样如此,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如果你不把它们作为燃料直接烧掉,它们也不会变为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而碳氢化合物不仅仅是燃料,我们需要的大量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和各种有机材料都可以通过碳氢化合物来制取生产,即便人类完全实现了碳中和,甚至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也需要大量的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和有机材料。
3、所谓有机材料就是含碳的材料,各种塑料制品、化纤、炭纤维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植被是最好的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碳汇资源,我们要有力地保护植被,就要更多地使用替代木材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的达峰和中和都是一个过程,中国承诺要用10年时间实现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中和,并力争提前完成这个目标,说明这不是一个喊喊口号,搞个大跃进就能实现的目标,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奋斗和演进。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工业化制造业国家,要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和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地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中国人口占全球18.46%,能源消耗占24.27
4、%,而制造业占比达30%。而中国靠高碳能源支撑的能源体系,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全球占比也只有28.67%。中国制造业总量从2010年起,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中国产品物美价廉,如果按商品货物总量计算,比重要更加高得多,这其中还包含大量高载能的产品。中国以极高的系统效率生产和供应世界三分之一的实物商品,而这些产品如果放到其他国家去生产,系统效率会低得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会多很多。中国制造业2019年创造了4.83万亿美元的产值,而紧随其后的美国,产值仅为2.39万亿美元,第三名的日本只有1万亿多一点,第四名的德国7500亿左右,也就是说后几名加起来也没有中国多,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举足轻重。要循序渐进
5、,要协同演进。中国的二氧化碳达峰和中和是直接关系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成败的关键,中国需要在保持现有能力的同时按部就班地实现减排目标。如果盲目地靠关停并转,产业外移,压缩商品制造能力来实现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不能达到全球温控目标,也不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做法。率先与协同演进人类的文明是建筑在能源之上的,没有能源就没有文明。能源在上游,需求在下游,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上下游供需协同推进,也需要各种能源的协同演进。什么是“演进”?就是演变发展、演变进化,这个汉语词汇是鲁迅先生发明的。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无碳,这是一个进化过程,需要能源供需双方和技术的协同推进,也需要各种能源的迭代
6、递进。任何一种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想法都不现实,也不是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坚持这样做,一定会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而到头来也无法实现初衷的目标。中国老话讲: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也就不到43年。当年我们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了42年才实现,至今仍有很多不尽意的地方。如果在碳达峰和碳中和上不能做到“有序”演进,没有策略、没有节奏、没有协同、没有秩序,要么从根本上伤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要么欲速则不达,根本兑现不了对世界的承诺。现在很多发电企业只考虑自己的碳达峰目标,提出2025年就要提前达峰,这些观点也得到一些资
7、深专家的支持。根据规划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需要11万亿度电,比2020年增加44.29%,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即便如此,在落实各种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后,仍有至少1.35-1.4万亿度电需要靠火电解决,如果按照2019年火电利用小时核算,需要近3.3亿千瓦的新增燃煤和燃气机组投运。如果火电企业都不再投入,这么大的一个缺口将无法弥补。实际上,由于产业技术进步升级,智能化制造水平的提升,气候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因素,中国对于电力的需求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现在看,年初,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预计的电力需求增长水平和电力弹性系数很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对全国电力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序 从容 推进 碳达峰碳 中和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