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一、历史的回顾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
2、)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一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CIarenCe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
3、oward)“田园城市”(TheGarden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为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邻里的人口应与维持一个小学的规模相适应。(4)邻里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为邻里服务的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场地或绿地上。(5)邻里占地约160英亩,密度为每英亩10户。它的形状应考虑孩子步行上学都不超过半英里。(6)邻里单位的服
4、务设施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一个位于小学附近的社区中心。邻里单位的理论得以实施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Har1ow)新城由4个居住区(Vi1Iage)组成,每个居住区划分为24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13个邻里单位。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70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则,各个社区下分成若干邻里。巴黎周围的5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验。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我们正全面学习苏联,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周边式的街坊布置和单元式的住宅设计在不少城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北京的三里
5、河和百万庄的双周边布局的街坊,是从苏联周边式街坊演变出来的。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Mnkpopaqoh”直译过来。它的设计原则是:(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2)有一套完善的H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苏联最早的一个实验小区莫斯科新契尔穆舍克区9号街坊体现了上述原则,但还保留了街坊的名称。而北京的第一个小区夕照寺小区还能看出街坊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1959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方案的国际竞赛。这次竞赛对居
6、住区规划设计产生深远的膨响。这个试点居住区占地75公顷,要求住1.52万人。方案中反映了居住区布局的特点:(1)密切结合原有地形,建筑自由布置。(2)居住区分若干小区,每一小区容纳50006000人;小区内分若干住宅组,每组有IOoo2000人。(3)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分别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4)车行与人行分成两个系统。居住区有完整的绿化系统沟通。此后,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手法在我国被普遍地采用,并不断地得到发展。二、居住环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定数量的人住在一起形成了基层社会结构,因此研究居住环境必然涉及居住的社会性。分析过去的社会环境,试看历史长期形成的街坊有其规律可循。热闹的大街
7、上人流熙熙攘攘,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氛,方便居民购物活动。进入街坊小巷则安静幽雅。住家内向,有自己的室内外生活空间,与外界隔离。小巷就是居民的社交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住形态也要发生变化。大家庭分裂成小家庭,封闭的独家独院为开放式的群居所代替。布局形式要适应变化了的居住形态。但是传统街坊所具有的环境质量,可以在我们的居住区规划中加以借鉴。首先是居住的社会性。居民的相互交往和作用是居住区赖以存在的基本因素。居住区建起来后,如果邻居们相邻不相往,长期不能形成牢固的社会结构,则不利于安定的生活。被称为“兵营式”、一排又一排、前后左右对齐的住宅布局所以不好,除了给人以呆板、单调的感觉以外,问题还在
8、于缺乏足够的场所供居民进行交往和休闲活动。因此要求规划师和建筑师寻求一种适合现代居住生活、有利邻里交往的住宅布置形式。住宅分组团布置,便于形成内向庭院。住宅的单元入口开向内院,庭院要具有优美的室外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人们上下班都能见面,有事也好互相照顾,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亲和的邻里关系。我们不妨把组团的布置形式称之为新型的“扩大了的四合院”。居民委员会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种群众自治组织。住宅组团的大小可因地制宜。在人口集中和建筑密度高的地方,每个组团可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团组成一个居民委员会。组团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总之,规划的中心思想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八 居住区 规划 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