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docx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2、。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拟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
3、,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疑问:二、检查预习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
4、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3、听写局部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迫晋撤兵五、分析课文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答复)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答复)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答复并作分析)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
5、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答复)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7、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缱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课堂检测】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缱(Chuì;)而出B.越国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之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 导学案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