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5课时 对数的概念.docx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5课时 对数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5课时 对数的概念.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4.3.1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青阳一中何可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对数的概念、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对数的性质、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的换底公式。2.内容解析:内容的本质:对数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是一类重要的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数具有积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和、商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差以及一个数的次方的对数等于这个数对数的n倍的运算性质。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理解对数概念时,体会数学符号抽象的过程。对数教学中,蕴含着类比转化的思想。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对数的概念一一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一一对数的性质一一对数的运算性质一一对数的换底公式”,通过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对数的概念,建立知识之间
2、的前后联系,接下来学习对数的性质为学习换底公式作铺垫。通过指数的运算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最后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换底公式。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都是由对数的概念推导得来,并且与指数的运算性质有密联系,知识环环相扣。育人价值:对数式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为学习对数函数这一重要的初等函数夯实基础。学习对数的概念要在掌握指数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注意指数和对数之间相互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类别。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概念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学会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类比转化意识,提高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
3、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对数的概念求解对数式中的未知数。利用对数运算性质计算,综合利用换底公式和常用对数化简对数式。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 .单元目标(1) 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并且了解常用的两个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利用对数的定义求解对数式的值,通过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求解对数式中的参数,掌握参数的取值范围。(2) 知道对数的运算性质是怎样由指数的运算推导得来,并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计算对数式的值。(3) 了解由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推导换底公式的过程,学会利用换底公式化简对数式,以及利用常用对数表示更杂
4、的对数式。学会综合利用换底公式和对数的运算性质。2 .目标解析达成以上目标的标志是:(1)熟悉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互逆的关系,能根据对数的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并会对数式的计算(知二求一)。(2)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对数运算。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 .问题诊断(1)学生难以理解对数与指数符号之间的关系,在应用对数概念进行运算时,会出现符号混乱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指数式中哪个是指数,哪个是底数,再思考对数式中真数是指数式中的哪部分,避免当题目换成其它字母时,学生就不清楚该如何进行指对互化
5、,其次对于对数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与指数式进行联系,并加以证明。(2)熟悉对数运算法则,首先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其次强化法则使用的条件,提醒学生注意对数式中每个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还要让学生认清对数运算法则可使高一级的运算转化为低一级的运算,从而简化计算方法,加快运算速度,显示对数计算的优越性。2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综合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有了指数学习的积累,进步认识对数的概念并理解对数与指数互逆的关系。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出对数的概念。五、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4.3.1对数的概念(一)课时教学内容:对数的概念
6、,对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对数的概念计算对数值以及应用指数与对数互相转化解决对数中未知数求解问题。(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指数累运算,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体会指数与对数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3 .掌握对数与指数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对数概念解决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的问题。4 .熟练掌握对数的概念,运用对数的概念解决求真数、底数以及对数式的值的问题。树立学生数学符号抽象的概念,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之
7、间的相互转化2 .教学难点:(1)理解对数的概念(2)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计算求值(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够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设X年后我国人口数为1999年底人口数的y倍,建立y与X之间的关系。师生活动:1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2 .教师指明学生回答中不完善的地方。预设学生可能回答y=1.()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应该补充什么条件,学生回答补充条件x0。教师进行说明倍数应该用正数进行表达,并且此函数为指数函数。设计意图: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回顾指数函数。追问:如何计算10年、20年、3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5课时 对数的概念 指数函数 对数 函数 课时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