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刑法分则笔记陈兴良.docx
《2023年刑法分则笔记陈兴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刑法分则笔记陈兴良.docx(5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说明:一本部分以规范刑法学,03级陈兴良老师的讲课录音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整理而成。二本部分只涉及刑法分则中的重点罪名以及相关罪名,涉及:1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罪;【笫114条、第115条笫1款】 交通肇事罪;【笫133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笫134条】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0条】 走私普通货品、物品罪;【笫153条】 贷款诈骗罪;【笫193条】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押税款发票罪;【第205条】 协议诈骗罪;【第224条】 非法经营罪;【笫225条】3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笫232条】 强奸罪;【笫236条】 绑架
2、罪;【笫239条】4侵犯财产罪 抢劫罪;【第263条】 盗窃罪;【笫264条】 侵占罪;【第270条】 敲诈勒索罪;【笫274条】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公务罪;第277条】 招摇撞骗器;【笫279条】寻蚌滋事罪;【笫293条】6贪污购赂罪贪污罪;【笫382条】挪用公款罪。【笫384条】其中是根据陈兴良老师的本科讲义拟定的21个I危1公共安全罪笫一节总述一、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行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安全的行为。注意:1、这里的“不特定”和“特定”相对。针对“特定人”实行的犯罪,通常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反之也成立。这里的不特定是“客观的不特定”,
3、而非“主观的不特定”。故,即使行为人的行为主观上是针对特定人的,但在客观上危害到了不特定的人,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较重于一般的犯晕,其因素在于在具体案件中“也许”危害到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安全r即使实际只伤害到个别人。3、该罪的构成规定“采用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手段”对于“危害公共安全”行为性质的认定有重要意义,即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行为也许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但是它采用的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同样不能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罪名重点是放火器、爆炸器、投放危险物质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笫二节分述一、放火罪(P293)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
4、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宣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导致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115条放火、决水、厚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篁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概念放火罪是指故意纵火焚烧公共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激是运用放火的形式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进行危害。构成1、行为本一的行为是放火,又称纵火,即使用各种引火物,点燃财
5、物,制造火灾,危害公共安全。2、客体本罪的客体包含了人身和财物,具体涉及“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此外,这里的财物通常是指别人财物,但焚烧本人的财物而危害公共安全的,同样可以构成本罪。3、责任能力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巳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晕的,应当负刑中责任。4、责任形式(主观罪过)放火罪的责任形式是故意。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防火行为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生
6、命或者重大财产安全,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放火的故意不仅涉及“点火的故意”,尚有结识到“点火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而决然实行的故意。相对于失火,放火是故意的,失火是过失的。失火与放火的转化:过失地导致了火灾的发生,在可以扑救但是不扑救的情况导致了火势的蔓延。主观上,是在导致火灾之后,故意不去扑救,因而导致火灾的蔓延,主观心理状态是从过失转化为故意;客观上,在不作为地防火后,行为人基于其先前行为有义务阻止火势的蔓延,假如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也许扑灭火势,这就也许构成放火罪,除非过失引起火灾,但火势已经无法控制或者救火会给本人带来生命安全。处罚根据刑法第114条(刑法修正
7、案(三)第1条)之规定,犯本罪,尚未导致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5条第1款(刑法修正案(三)第2条)规定,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危倒J犯放火罪而尚未导致严重后果的,是本罪的危险犯。这里的尚未导致严重后果,是指放火行为尚未导致别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虽然尚未导致上述后果,但构成本罪之危险犯,必须足以导致这种后果即具有导致这种后果的危险。假如没有这种危险,则不构成本罪。实害犯犯放火罪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是本罪的实害犯。这里的致人重伤、死亡,既涉及故意,又涉及过失。在故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刑法 笔记 陈兴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