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 附裁执分离机制的实践探索.docx
《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 附裁执分离机制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 附裁执分离机制的实践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在司法实践中,裁执分离首次出现于2012年4月10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征补规定)中,其所确立的理念是作出裁决的机关(机构)与执行裁决的机关(机构)应当分离,即不能由同一机关(机构)既行使裁决权又行使执行权,从而体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11一、裁执分离模式下的权力分配理论(一)执行权的分类及比较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执行权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如从法律部门的角度,执行权分为民事执行权、刑事执行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从司法权内部来划分,执行权与审判权相对应,
2、两者同为司法权的组成部分;从执行权内部运作程序划分,执行权可分为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等。在上述分类中,民事执行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系人民法院执行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行使主体上,民事执行权专属于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除法律规定行政机关行使外均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同时行使上述两种执行权的实践运作使两者间呈现出较强的互通性和一致性,但是,该两种执行权存在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1 .权力属性方面。民事执行权通过公权的行使达到救济私权的目的,系民事审判权的延伸;而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使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为主要目的,具有明显的公权色彩。2 .内容来源方面。民事执行权主要源于法院自身作出的生
3、效裁判,可谓之审判权的实现途径;而行政强制执行权实现的是行政机关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具有外源性的特点。3 .价值设置方面。民事执行权的价值在于维护合法私权的实现和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而行政强制执行权的主要价值在于监督并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实现社会管理权。由此可见,民事执行权凸现的是司法权救济私权的本色,而行政强制执行权体现更多的是公权的实现过程。(二)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本质及其分配源于对“执行难”问题的关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民事执行权的概念、属性、行使主体等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初步确立了审执分立和执行过程中的执裁分立制度。2而对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具体实现方式,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行政
4、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同时.,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都是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的主体,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享有行政强制执行权,而人民法院则具有当然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上述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模式给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权力属性界定及其行使方式的确定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改革开放之初,强制执行权和民事执行权一并被视为司法权,应由行使司法权的法院行使而不应由行政机关行使。3这也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立法时所沿用的思路。但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主要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行政强制执行权的
5、行政权属性,如有学者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权题中的应有之义,一项完整的行政权既包括决定权,也包括执行权,前者解决的是义务的设定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义务履行受阻时的实现问题。4另有观点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权本身并无确定的性质,是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模式决定了执行权的性质。5笔者认为,无论是行政机关自身享有的部分行政强制执行权,还是法院行使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在本质上均是行政行为所具有的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即系行政权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属于司法权的范畴。而非诉审查制度系司法权介入行政权之内对其予以监督并赋予强制执行力的表现形式,并不能由此改变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权属性。综上所述,传统非诉执行模式将作为行
6、政强制执行权组成部分的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不加区分地归入人民法院行使,实质上混同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本质区别,此做法有违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本质属性要求。征补规定所确立的裁执分离制度改变了这一做法,对于行政决定的强制执行实施交由行政机关负责,使行政强制执行权回归到行政权范畴之内。(H)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的具体内容1 .执行审查权。人民法院行使执行审查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查,对合法且正当的行政决定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将本身违法或明显不正当的行政决定排除于强制执行范围之外。具体而言,执行审查权的内容,即行政机关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执行审查的条件包括:(1)行政机关不具有自行强
7、制执行权;(2)被申请人未寻求救济且未自动履行;(3)行政机关已履行催告程序;(4)行政机关的申请未超出法定期限且满足其他形式要件;(5)行政决定的实体和程序合法且正当。2 .执行裁决权。执行审查所针对的是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执行裁决需要判断的是行政决定的可执行性,并具体确定组织实施机关,在必要时可指定组织实施的方式。具体而言,在作出裁决前,人民法院需要综合行政决定的内容、执行风险、现实客观条件等因素考量行政决定的可执行性,对于具备可执行性的再进行组织实施主体的确定。在确定执行主体时,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3 .执行监督权。执行监督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执行实施权行使的监督,但该执行
8、监督权并不是由执行裁决权天然派生出来的、由人民法院积极主动实施的权力。执行监督权应当遵循司法被动性原则,即只有在被执行人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行为提出异议并诉至法院时,人民法院才能启动司法监督程序。(四)裁执分离模式下行政权的基本内容行政权在裁执分离模式下的基本内容为执行实施权。执行实施权是行政机关经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决后才可行使的权力,行政机关执行实施权的行使必须依照我国行政强制法的相关规定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方式开展。同时,执行实施权又是行政机关独立行使的权力,其中涉及自由裁量和自由判断的内容应由行政机关自行把握,人民法院无权干预。在行政机关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包含着行政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裁执分离模式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 附裁执分离机制的实践探索 分离 模式 司法权 行政权 运行 附裁执 机制 实践 探索